女性癲癇的治療原則與考量
神經內科 謝向堯醫生
「癲癇症」是除了腦中風與失智症之外,神經科一個廣為人知的疾病。隨著戲劇的演出與新聞媒體的推波助瀾,很多人對於癲癇的認知都是連續劇演的「全身性大抽筋、嘴角上吊、咬舌頭、大小便失禁」,但以上描述只是癲癇眾多類型裡比較嚴重的一種而已。許多癲癇型態並不會見到抽筋,或者顯著的動作。
▎案例分享
黃小姐今年28歲,由先生偕同到神經科門診來。她主訴自己在國中期間發過一次高燒,在住院期間發生過全身抽搐,此後被診斷為癲癇。後來她並沒再出現過抽搐,但是結婚後,丈夫大約每隔幾個月會發現她有點恍神。比方說在做飯時會站在瓦斯爐前放空停止動作,最後發現忘記放鹽巴;也曾經看電視劇時,不知道神遊到哪去,以至於剛看的情節接不起來。
來到本院之後,由於她的描述很接近一種『局部複雜性癲癇症』,這種症狀最常見是由腦部局部漏電,傳到其他地方導致意識不清,而患者也不知道自己方才發生啥事。在我安排做腦波(EEG)檢查後,證實她的左腦顳葉處有不正常漏電,於是確定她為『局部複雜性癲癇症』。
看了幾個月之後,她告訴我說她懷孕了!這是一件喜事,但是由於她有癲癇症,很擔心吃藥會對未來的小孩有不良影響。
▎疾病治療考量
癲癇的臨床表現千奇百怪、原因眾多,連國際學者都沒辦法用一套統一的規章來涵蓋所有的癇癇型態。儘管如此,癲癇藥物日新月異,迄今在台灣至少有二十餘種藥物可以用來治癲癇,吾人實在不必太過悲觀。
除了仰賴正確診斷癲癇型態之外,對於罹病的族群不同,例如:達生育年齡的女性、孩童、老年人,也需要因人而異使用不同的治療。
▎生育年齡的女性癲癇治療
懷孕對於女性來說,是一輩子的大事。俗話說:「生不過就三塊板」,每一次的懷孕過程都如走在鋼索上。罹患癲癇的女性,容易受壓力、睡眠品質、荷爾蒙等因素影響,導致懷孕前中後期癲癇發作頻率升高。但,偏偏孕婦為了擔心藥物影響胎兒發展,常常傾向盡量不吃藥物,甚至自行停藥;殊不知這樣反而容易讓病情失控,一旦病發則可能造成嚴重抽搐、甚至腦缺氧,影響母嬰安全。所以如何讓患者信賴醫師,就很重要了!
就算沒有癲癇症的女性,也有生出異常胎兒的機率。請注意此處描述的缺陷,泛指由輕症(例如唇顎裂或皮膚異常)到重症(會影響胎兒生命的疾病)的總和。整體統計,如果是高齡產婦(一般定義35歲以上),即使過往沒有任何疾病,亦有3%機率可能生出異常胎兒;而癲癇女性在受孕期間持續服用抗癲癇藥物,產生異常胎兒的統計也約莫是3%左右,與高齡產婦之風險相當。
此外,近二十年來在歐美與台灣的登錄系統,針對癲癇女性服用藥物及產後胎兒狀況的登錄系統,均顯示有數種藥物相對可以降低胎兒畸形之風險,所以除非是難以控制的癲癇,否則都可以在與醫師商討後,選擇相對風險較低的藥物。
定期追蹤服藥,按醫囑追蹤腦波與藥物濃度,是控制癲癇的不二法門。如果控制得宜,女性也可以順利懷孕,達成傳宗接代的心願。
認識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