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力變差、個性行為異常-當心失智症警訊!
神經內科 謝向堯醫師
隨著科技進步,台灣和世界各國一樣邁入中高齡社會。儘管平均壽命因為醫學進步而延長,但神經退化性疾病卻未曾消失,代表性的疾病之一是「失智症」。
▎案例
洪太太今年68歲,由兒子偕同到神經科門診來。兒子主訴母親以前常喜歡到公園去做早操、和其他長輩聊天;但近三年因為新冠肺炎肆虐,幾乎足不出戶,也不像以前一樣跟老朋友聯絡。這幾個月來儘管疫情逐漸趨緩,他卻發現母親對於「出遊」這件事開始提不太起興趣。此外他注意到母親偶爾忘東忘西,例如把大門鑰匙放在鞋櫃上,找不到;也曾經去菜市場買菜,卻少帶了一兩樣回家。
詢問兒子,洪太太平時並不會出現幻想或幻覺(講一些不存在的內容),只不過偶爾會不由自主聊起年輕時的往事,樂此不疲。在診間作了理學檢查及簡單的心智評估,認定洪太太對於人時地物的短期記憶、計算能力確實有退步,臨床上判斷為輕度的認知功能障礙。
▎失智症的分類與原因
簡單可以歸類為原發型失智症(自然退化、或跟基因遺傳有關,例如較普遍的阿茲海默症、或是特殊的額顳葉型失智症),與續發型失智症(例如多次小中風、糖尿病、或是內分泌失調如甲狀腺低下、腦積水等原因造成)。
絕大多數失智症是無法根治的,但少數找得到原因的,可藉由藥物或手術來矯正進程。必須注意的是,有時如營養不良、精神疾病如憂鬱症、自閉症等等表現;或是長期睡眠不足、玩手機玩太多也常會被誤認為失智症。
最典型的失智症患者,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阿茲海默症,早期症狀通常是像本案例裡「記憶力變差」為主要表現;過一段時間(可能幾年後)才逐漸出現其他個性或行為異常,像是妄想、幻覺、亂發脾氣、病態收集等等。如果患者在記憶力變差的初期就開始有性格改變,或是發病年紀較早(一般認為在60歲以前),那通常得考慮其他類型的失智症,而且預後也通常比較不樂觀。
▎高風險族群
研究顯示,具有退化性神經疾病、心血管疾病、腦部受傷過、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長期酗酒及吸毒等,皆可能造成失智症。個人若較少與他人互動、缺乏動腦的環境因素刺激,也比較容易讓腦神經退化。
▎如何防範失智症發生?
1. 規律運動與社交:許多研究顯示,適當的運動、多與別人互動可以增加體力、增進腦力,可以延緩腦筋退化的機率。臨床上確實有不少人是重病(體力下降)、或退休之後(生活失去重心)才開始明顯退化的。
2. 飲食清淡:減少可能惡化三高的食物,如糖、鹽及飽和脂肪等;多攝取蔬果,且每週至少吃2次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魚、蛋、肉、豆子及豆類植物等。另外有些報導顯示「地中海型飲食」能減少失智機率,主要原則是少吃紅肉、多吃穀物、蔬菜、水果、魚和雞肉、堅果、橄欖油或其他健康油品。此外也應避免吸菸及喝酒。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