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體內的免疫軍團-腸道微菌叢

 

腸胃肝膽科 陳炳憲醫師

腸道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器官,成人從小腸至大腸約7~8公尺,表面覆蓋黏膜,黏膜上有無數突起的絨毛,每根絨毛上又有無數的微絨毛,總表面積達到300平方公尺,遠大於皮膚及肺部黏膜系統的表面積。這些絨毛是為了增加消化、吸收養分的效率,但相對也會接觸更多伴隨食物而入的病菌。因此,為了對抗這些病菌,在腸道黏膜下聚集了人體約70%的免疫細胞,讓腸道成為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

腸道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

「腸道是人體免疫發展最重要的器官;腸道細菌則是最佳訓練員!」腸道是人體最多微生物聚集的地方,每公克腸液裡至少有一兆隻微生物,包含了益生菌、中間菌,以及會致病的病原菌,形成腸道微菌叢。這些微菌叢與腸道免疫系統互相調節;免疫系統維持微菌叢的生態,避免病原菌的生長;微菌叢促進免疫系統的成熟。

腸道免疫與微菌叢的相互鍛鍊從出生起就不斷反覆進行,一旦訓練過程出錯,就會導致許多免疫及過敏性疾病,如氣喘是困擾許多兒童與父母的呼吸道過敏疾病,在近年研究中發現,若嬰兒期服用抗生素或環境因素,導致腸道細菌多樣性減少,會影響免疫系統成熟、增加得到氣喘的機會。所以老祖先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似乎是有一些道理的。

腸道微菌叢是一個動態的平衡,受到遺傳、腸道免疫、環境、飲食、壓力等因素影響。在正常狀態下,微菌叢與腸道免疫系統互相調節,不會引發腸道發炎;但當微菌叢失去平衡-我們稱為生態失衡(dysbiosis)-就會引發一連串腸道發炎反應及全身性免疫失調。哪些因素會造成微菌叢生態失衡呢?

壞菌增加:如大腸桿菌感染,除了會造成急性腹瀉,也可能造成長期微菌叢失衡
益菌減少:如過度使用抗生素,會殺死腸道益菌,增加壞菌生長的機會
腸道菌多樣性減少:多樣性的建立從嬰兒時期就開始,受到飲食及環境的影響,如高油低纖維飲食、攝取過多人工甜味劑及乳化劑等,都會減少腸道菌多樣性

與腸道免疫及微菌叢失調相關的疾病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疾病被認為可能與腸道微菌叢失調有關,從免疫性統疾病,如發炎性腸道疾病、類風溼性關節炎、第一型糖尿病、氣喘等;到非免疫性疾病,如失智、自閉、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雖然微菌叢造成這些疾病的機轉還未被釐清,但確實改變了西醫對於疾病治療的觀念。

近年來,「異體糞便移植」、「個人化飲食」、「營養品補充(如益生菌、益生元)」等觀念的進展,目的都是協助腸道建立良好的微菌叢及免疫狀態。這樣的觀念與傳統醫學上食材養生、調整體質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