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 如何治療及預防?

 

復健科 徐伯誠主任

下背痛是疼痛求診的常見原因,但每個人對 「下背痛」是指哪個部位各有見解,其實只要發生在「肋骨以下,到臀部下緣皺摺的區域」皆為下背痛。據統計,約七成的人一生中至少經歷過一次下背痛;年長者一年內發生下背痛的機率甚至將近五成,可說是日常生活受限、甚至可能因此失能的原因。

▎下背痛伴隨其他症狀需注意
與年輕人相比,長者多因身體構造或機能退化的病變造成,例如:椎孔狹窄、椎間盤退化、骨質疏鬆等,或其他內外科疾病所造成(如認知退化、精神科相關疾病、住院後或重大術後失能),且診間病患更多不只有下背痛,還有全身各處的疼痛!由於銀髮族下背痛的原因常常不是單一診斷或症狀,在問診過程中需要逐一評估與排除。

常見的下背痛診斷,包括肌筋膜疼痛症後群、脊椎關節退化、椎孔狹窄、脊椎滑脫、小面關節症候群、薦髂關節炎、神經根壓迫等。如果伴隨身體其他症狀,如:體重快速下降無法大小便或是失禁發燒與疼痛無關的肌肉無力,可能與腫瘤、感染或壓迫神經有關,必須立刻處理。

▎治療方式
下背痛治療方式通常依據疼痛時間來安排,急性期(一個月內)最常見為藥物止痛、復健、注射、相對休息(不要求完全臥床或靜態休息,日常生活能忍痛範圍內都可進行),另外避免久坐、久站,減少反覆性彎腰動作及過度身體旋轉,搬運物體之姿勢亦應調整適當,應先蹲下再搬等生活指引也很重要。

除了傳統利用徒手觸診後定位的激痛點注射之外,「超音波導引注射」也是近來愈來愈多人接受的治療。經醫師評估後,可以利用超音波機器精準定位,將藥劑打到受傷部位,達到止痛或促進組織修復之功能,可作為治療選項之一。

最後,當疼痛緩解後,適度運動仍是預防下背痛的重要方法。運動合併正確衛教知識可減少三分之一復發機會,運動種類並無特定,走路、騎車、太極拳、游泳皆可,但避免過度增加下背部負荷或容易造成脊椎傷害的運動,也建議從事全身性的運動,以達到心肺、神經、骨關節、軟組織與精神各方面的平衡。


認識醫師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