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是全球盛行率最高的慢性肝臟疾病,全球約有30%的人口有脂肪肝。與B、C型肝炎一樣,脂肪肝也會造成慢性肝臟發炎肝纖維化肝硬化肝衰竭、肝癌。在歐美,脂肪肝病併發症已成為肝臟移植治療的首因。
▌何謂脂肪肝? 當人體攝取過多熱量,多餘熱量將形成脂肪微粒堆積於肝臟細胞內,超過5%的肝臟細胞含有脂肪微粒,即稱為脂肪肝。過多的脂肪微粒將導致肝細胞腫脹、發炎、壞死,並形成脂肪性肝炎。脂肪肝成因包含:代謝異常、酒精攝取過量、藥物等,以下為最常見的兩種分類: ● 代謝相關性脂肪肝病:影像檢查或肝臟切片發現脂肪肝,同時合併(表1)中任何一項代謝異常 ● 代謝及酒精相關性脂肪肝病:符合上述代謝相關性脂肪肝病診斷,同時合併酒精攝取過量(男性每週超過210克、女性每週超過140克)
▌診斷方式 肝臟切片為診斷脂肪肝的黃金標準,但因有侵入性及檢查風險,不適用於臨床篩檢。非侵入性檢測工具中,以核磁共振(MRI)最為準確,但也最昂貴;超音波影像是最常使用的工具,藉由肝臟影像的明亮度,醫師可將脂肪肝主觀區分為輕/中/重度,然而此一方式準確率不佳且醫師間判讀差異大。近年來,新型脂肪肝量化工具,如: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CAP)或attenuation image(ATI)等技術,將脂肪肝程度量化為數值,減少人為判讀差異,並有助於治療前後的客觀比較。 ▌脂肪肝與肝纖維化 所謂的肝纖維化為肝臟經歷反覆發炎、修復的過程,使肝臟變得粗糙,在此過程中積極治療,肝臟仍可完全修復;但若無妥善治療,肝纖維化最終將發展成不可逆的肝硬化。 然而,傳統抽血及超音波檢查,無法偵測是否有肝纖維化變化,對脂肪肝合併代謝症候群、肥胖高風險族群,建議定期接受非侵入性肝纖維化檢測,如:1、利用血液及年齡計算肝纖維化指數(FIB-4),優點為便宜方便但準確率較低。2、影像檢測如核磁造影彈性成像(MR elastography)、肝纖維化掃描儀(Fibroscan、ARFI、SWE)等,等可提供準確且數值量化的肝纖維化評估。若檢測結果為F2(中度纖維化)以上,即必須積極接受治療及追蹤。 ▌治療說明 脂肪肝除了有肝硬化風險外,也與代謝疾病相關(圖1),除了定期肝臟檢查外,也必須審視血糖、血脂、血壓、睡眠呼吸中止及目前使用的藥物。健康飲食、規則運動及減重,是治療脂肪肝及其併發症最有效方法,對於高風險族群,手術或內視鏡減重治療可給予幫助。 ✅減重目標:體重過重者減少5%體重可改善脂肪肝,減少10%可改善肝臟纖維化。對於體重正常者減重目標可設為3~5%。 ✅飲食調整:地中海飲食對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具有保護作用。飲食原則為:地中海飲食對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脂肪肝病具有保護作用,多攝取橄欖油、蔬菜、水果和堅果、豆類、全穀物、魚和海鮮;少量攝入紅肉和加工食品,減少糖分和精製碳水化合物攝取。 ✅運動:有氧(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及阻力運動(如彈力帶)交互安排。每週5次中等強度運動,總時數需大於150分鐘。 目前FDA仍無通過有效的脂肪肝治療藥物,近年流行的減重藥物:膳纖達(Saxenda®)、胰妥讚(Ozempic®),的確可達到減重、改善脂肪肝的效果;然而對肝纖維化治療,並無明顯療效,但臨床上可針對特殊族群嘗試使用糖尿病或減重藥物治療。 脂肪肝並非只是常見的一種現象,而是全身代謝性疾病,認識疾病並積極改變生活方式,為治療的最佳方式。 認識醫師共同項目 | 健康史、身體評估、尿液常規檢查、糞便潛血免疫分析、憂鬱症篩檢、認知功能評估、檢查結果之保健諮詢及異常轉介服務 |
A方案 腦肺 | 胸部X光、甲狀腺刺激素、維他命B12、葉酸、血液常規檢查、鈉、鉀、鈣 |
B方案 腹部 | 腹部超音波檢查、醣化血色素、白蛋白、球蛋白 |
C方案 骨密肌力 | DXA骨密度檢查(髖骨或腰椎)、肌少症篩檢(小腿圍)、肌少症體能表現評估或握力、鹼性磷酸酶、鈣、血液常規檢查、白蛋白、球蛋白、尿酸、尿素氮 |
脂肪肝是全球盛行率最高的慢性肝臟疾病,全球約有30%的人口有脂肪肝。與B、C型肝炎一樣,脂肪肝也會造成慢性肝臟發炎肝纖維化肝硬化肝衰竭、肝癌。在歐美,脂肪肝病併發症已成為肝臟移植治療的首因。
▌何謂脂肪肝? 當人體攝取過多熱量,多餘熱量將形成脂肪微粒堆積於肝臟細胞內,超過5%的肝臟細胞含有脂肪微粒,即稱為脂肪肝。過多的脂肪微粒將導致肝細胞腫脹、發炎、壞死,並形成脂肪性肝炎。脂肪肝成因包含:代謝異常、酒精攝取過量、藥物等,以下為最常見的兩種分類: ● 代謝相關性脂肪肝病:影像檢查或肝臟切片發現脂肪肝,同時合併(表1)中任何一項代謝異常 ● 代謝及酒精相關性脂肪肝病:符合上述代謝相關性脂肪肝病診斷,同時合併酒精攝取過量(男性每週超過210克、女性每週超過140克)
▌診斷方式 肝臟切片為診斷脂肪肝的黃金標準,但因有侵入性及檢查風險,不適用於臨床篩檢。非侵入性檢測工具中,以核磁共振(MRI)最為準確,但也最昂貴;超音波影像是最常使用的工具,藉由肝臟影像的明亮度,醫師可將脂肪肝主觀區分為輕/中/重度,然而此一方式準確率不佳且醫師間判讀差異大。近年來,新型脂肪肝量化工具,如: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CAP)或attenuation image(ATI)等技術,將脂肪肝程度量化為數值,減少人為判讀差異,並有助於治療前後的客觀比較。 ▌脂肪肝與肝纖維化 所謂的肝纖維化為肝臟經歷反覆發炎、修復的過程,使肝臟變得粗糙,在此過程中積極治療,肝臟仍可完全修復;但若無妥善治療,肝纖維化最終將發展成不可逆的肝硬化。 然而,傳統抽血及超音波檢查,無法偵測是否有肝纖維化變化,對脂肪肝合併代謝症候群、肥胖高風險族群,建議定期接受非侵入性肝纖維化檢測,如:1、利用血液及年齡計算肝纖維化指數(FIB-4),優點為便宜方便但準確率較低。2、影像檢測如核磁造影彈性成像(MR elastography)、肝纖維化掃描儀(Fibroscan、ARFI、SWE)等,等可提供準確且數值量化的肝纖維化評估。若檢測結果為F2(中度纖維化)以上,即必須積極接受治療及追蹤。 ▌治療說明 脂肪肝除了有肝硬化風險外,也與代謝疾病相關(圖1),除了定期肝臟檢查外,也必須審視血糖、血脂、血壓、睡眠呼吸中止及目前使用的藥物。健康飲食、規則運動及減重,是治療脂肪肝及其併發症最有效方法,對於高風險族群,手術或內視鏡減重治療可給予幫助。 ✅減重目標:體重過重者減少5%體重可改善脂肪肝,減少10%可改善肝臟纖維化。對於體重正常者減重目標可設為3~5%。 ✅飲食調整:地中海飲食對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具有保護作用。飲食原則為:地中海飲食對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脂肪肝病具有保護作用,多攝取橄欖油、蔬菜、水果和堅果、豆類、全穀物、魚和海鮮;少量攝入紅肉和加工食品,減少糖分和精製碳水化合物攝取。 ✅運動:有氧(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及阻力運動(如彈力帶)交互安排。每週5次中等強度運動,總時數需大於150分鐘。 目前FDA仍無通過有效的脂肪肝治療藥物,近年流行的減重藥物:膳纖達(Saxenda®)、胰妥讚(Ozempic®),的確可達到減重、改善脂肪肝的效果;然而對肝纖維化治療,並無明顯療效,但臨床上可針對特殊族群嘗試使用糖尿病或減重藥物治療。 脂肪肝並非只是常見的一種現象,而是全身代謝性疾病,認識疾病並積極改變生活方式,為治療的最佳方式。 認識醫師共同項目 | 健康史、身體評估、尿液常規檢查、糞便潛血免疫分析、憂鬱症篩檢、認知功能評估、檢查結果之保健諮詢及異常轉介服務 |
A方案 腦肺 | 胸部X光、甲狀腺刺激素、維他命B12、葉酸、血液常規檢查、鈉、鉀、鈣 |
B方案 腹部 | 腹部超音波檢查、醣化血色素、白蛋白、球蛋白 |
C方案 骨密肌力 | DXA骨密度檢查(髖骨或腰椎)、肌少症篩檢(小腿圍)、肌少症體能表現評估或握力、鹼性磷酸酶、鈣、血液常規檢查、白蛋白、球蛋白、尿酸、尿素氮 |
腸胃科門診常遇到病患詢問,在內視鏡檢報告發現胃部有息肉,但是醫師都沒有處理,這樣可以嗎?到底該不該切除?經瞭解,我發現患者常常容易將「胃息肉」和「大腸息肉」聯想在一起,害怕如果不處理就會發生癌症。在台灣,其實胃息肉的發生比例不高,約小於10%,很多病患都是做胃鏡時才無意間發現,且多為良性息肉。這類息肉不會變成惡性腫瘤,也多不會造成臨床上的症狀,所以大部分都不需要切除,只有極少部分可能會出現胃糜爛出血或胃竇處阻塞情況;所以如果息肉有癌變風險或是造成出血、胃阻塞問題,才需要將息肉切除掉。 ▎胃息肉的種類 一般上,胃息肉分成以下三類: 🔺胃底腺息肉(fundic gland polyp) 最為常見的良性胃息肉(約佔90%),屬於良性息肉,通常小於1cm,常出現在胃體和胃底部。大部分的胃底腺息肉是偶發的,女性比例比男性多。好發於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PI)和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對於服用普通制酸劑、或短期服用強效制酸劑者,只有服用強效制酸劑超過一年以上,才會容易出現胃底線息肉。 這類息肉多不用處理,除非息肉超過1cm以上、息肉表面出現潰瘍或位置在胃竇部,才會考慮作息肉切除手術。一般而言,患者也不需安排密集的例行性胃鏡追蹤,但如果胃底腺息肉超過20顆且位置在胃竇部或合併有十二指腸腺瘤,需考慮是否有遺傳性的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P),因此類患者易有大腸癌的風險,醫生須安排大腸鏡做進一步檢查和規律的胃鏡追蹤。 🔺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 第二常見的胃息肉(約佔5-10%左右),屬於良性息肉,通常小於2cm,且黏膜表面易有糜爛,如果大小超過1cm則易增加癌化的風險。此類息肉常出現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胃竇部合併慢性胃炎者、胃部分切除手術後引發的慢性發炎者。一般上,男女比例一樣,通常都是做胃鏡檢查意外發現;研究顯示,增生性息肉常於幽門桿菌感染根除後減少或縮小。 🔺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s,即胃腺瘤) 約佔良性胃息肉的1-2%左右,偶發性的胃腺瘤發生率的男女比例是一樣的,且年紀多為~70歲以上患者。這類胃息肉多無任何症狀,常出現於胃竇處或胃體和賁門處,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為腸胃道出血,和少部分因阻塞所造成的腹脹症狀。發生的原因為幽門桿菌感染、萎縮性胃炎或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另外,胃腺瘤性息肉臨床上也被視為胃癌前的變化組織,有文獻指出,約有40%的腺瘤性息肉內部含有惡性細胞;所以,若發現此種胃息肉,都應當給予切除處理和規律的每年胃鏡檢查,以防止之後癌化演變成胃癌。 另外,胃鏡檢查偶爾也會看到胃黏膜以下長出來的腫瘤,例如基質瘤、神經內分泌瘤或平滑肌瘤,這些息肉有時看起來長的像良性息肉,醫師如果無法確認是否為良性息肉,做內視鏡超音波檢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臨床症狀及預防方式 極少數的患者會出現腸胃道的出血和阻塞性的症狀,但大部份的胃息肉病患是沒有任何臨床症狀,多數是在胃鏡檢查無意中發現息肉的存在。一般上,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與幽門桿菌感染有密切關聯,所以病患應先確認是否有幽門桿菌感染的情況,如果有此菌感染者應該要接受藥物治療。對於胃底腺息肉有部分成因和服用強效制酸劑有關,所以減少此類藥物的服用(少於一年),胃息肉就會減少和縮小。但是,如果是體質造成的胃底腺息肉則無法預防。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使用。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