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生命 預防保健 創新醫療 享受人生
繁體 |
簡體
Generic selectors
Exact matches only
Exact matches only
Search in title
Search in title
Search in content
Search in content
Search in excerpt
Hidden
Hidden
西園醫院
最新消息
西園新訊
媒體報導
西園保健室-衛教影音
政令宣導
民眾感謝表揚
關於西園
西園簡介
本院沿革
未來展望
樓層介紹
交通資訊
意見反應
醫療團隊
醫師介紹
外科系
神經外科
泌尿科
骨科
一般外科
甲狀腺外科
腸胃肝膽外科
乳房外科
大腸直腸外科
心血管外科
內科系
神經內科
心臟內科
胸腔內科
腎臟內科
腸胃肝膽內科
新陳代謝科
家庭醫學科
過敏免疫風濕科
婦幼科系
小兒科
婦產科
其他專科系
眼科
牙科
耳鼻喉科
皮膚科
身心科
復健科
麻醉科
急診醫學科
影像醫學科
特色醫療
骨微創中心
甲狀腺微創中心
腸胃肝膽科團隊
泌尿科團隊
復健醫療團隊
血液透析中心(洗腎室)
門診掛號
網路掛號
查詢/取消掛號
看診進度
停診公告
門診表下載
慢箋領藥預約/取消
慢箋領藥流程
老人健檢預約
就醫資訊
服務時間及收費標準
看診病症參考
醫材費用
證明文件申請
住/出院及健保病床標示
出院準備服務
藥物諮詢
健康新知
健康新知
特殊診療
特色專科醫師
衛教講座
體檢服務
最新消息
西園新訊
媒體報導
西園保健室-衛教影音
政令宣導
民眾感謝表揚
關於西園
西園簡介
本院沿革
未來展望
樓層介紹
交通資訊
意見反應
醫療團隊
醫師介紹
外科系
神經外科
泌尿科
骨科
一般外科
甲狀腺外科
腸胃肝膽外科
乳房外科
大腸直腸外科
心血管外科
內科系
神經內科
心臟內科
胸腔內科
腎臟內科
腸胃肝膽內科
新陳代謝科
家庭醫學科
過敏免疫風濕科
婦幼科系
小兒科
婦產科
其他專科系
眼科
牙科
耳鼻喉科
皮膚科
身心科
復健科
麻醉科
急診醫學科
影像醫學科
特色醫療
骨微創中心
甲狀腺微創中心
腸胃肝膽科團隊
泌尿科團隊
復健醫療團隊
血液透析中心(洗腎室)
門診掛號
網路掛號
查詢/取消掛號
看診進度
停診公告
門診表下載
慢箋領藥預約/取消
慢箋領藥流程
老人健檢預約
就醫資訊
服務時間及收費標準
看診病症參考
醫材費用
證明文件申請
住/出院及健保病床標示
出院準備服務
藥物諮詢
健康新知
健康新知
特殊診療
特色專科醫師
衛教講座
體檢服務
Generic selectors
Exact matches only
Exact matches only
Search in title
Search in title
Search in content
Search in content
Search in excerpt
Hidden
Hidden
健康新知
首頁
健康新知
全部
健康新知
衛教講座
特殊診療
全部
選擇年份
2025 (13)
2024 (85)
2023 (60)
2022 (74)
2021 (61)
2020 (57)
2019 (37)
2018 (17)
2017 (12)
2016 (9)
腹瀉與急性腸胃炎
急診醫學科 錢燁誠醫師
半夜12點,林先生來急診掛號,手拿嘔吐袋,並表示晚餐吃到不新鮮海鮮,晚餐後2小時後開始陸續吐了6~7次、腹瀉超過10次,上腹絞痛,完全喝不下水,現在覺得口乾舌燥、有點冒冷汗,經醫師判斷林先生有脫水徵象,並可能是急性腸胃炎,需要醫療協助。
▎高風險族群及常見症狀
「急性腸胃炎」是一種胃腸道的急性發炎反應,在短時間內會出現腹瀉、嘔吐、腹痛、甚至輕微發燒等症狀,所有年齡層皆可能發生,高風險族群為:嬰幼兒、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孕婦、慢性病患者,以及從衛生條件差的國家旅行回來、親友有相似腸胃症狀(可能群聚感染),以上族群建議有症狀發生時,就醫尋求幫助。
在醫學上,只要是一天排出3次以上未成形糞便或排出未成形糞便重量超過250克,就可定義為腹瀉。可分成發炎性腹瀉及非發炎性腹瀉。
1. 發炎性腹瀉:因腸道發炎所引起,通常與感染、自身免疫系統或其他發炎性腸道疾病有關,常伴隨噁心嘔吐、持續發燒、嚴重腹痛、糞便中有血液或黏液,症狀較為嚴重,需要就醫甚至住院治療。
2. 非發炎性腹瀉:因腸道吸收不良、分泌過多液體或腸道蠕動異常所引起,多與病毒感染、食物中毒或腸道功能失調有關,一樣會有噁心嘔吐症狀;與發炎性腹瀉不同的是,不會持續高燒、糞便中不會有血液或黏液,症狀較輕微多休息就可改善。/span>
▎疾病治療及注意事項
急性腸胃炎通常因人及嚴重性不同,在數小時到幾天內可痊癒,治療重點在緩解症狀及脫水。非高風險族群,症狀輕微者能自行補充水分,可先自行禁食帶到不反胃嘔吐後,再嘗試喝少量水(口服電解補充液更佳,避免飲用太甜太鹹的運動飲料或含酒精、咖啡因的飲品)。飲食建議採少量多餐、低油清淡,避免太油、太甜、辛辣刺激性食物,就能戰勝急性腸胃炎。但,若症狀出現劇烈腹痛、持續嘔吐無法進食、持續發燒畏寒、大便有血、吐血、出現右下腹部持續疼痛,可能為闌尾炎,建議返診追蹤治療。
下次若遇到上吐下瀉情況,可記下腹瀉頻率、排泄物性狀(水多?顏色?黏液?有血?)這些資訊,都有助臨床醫師判斷及制定治療方向。當我們更認識腹瀉及急性腸胃炎,遇到疾病較不會緊張也更知道該如何因應及面對!
認識醫師
淺談登革熱
家醫科 林智文醫師
剛從南部出差回來的李先生突發高燒,伴隨劇烈頭痛和皮疹。最初以為是流行性感冒,然而症狀逐漸惡化,甚至出現了輕微出血。經醫院檢查確診為登革熱,隨後被送往加護病房治療。這案例提醒我們關注登革熱的預防和治療。
▎症狀及高風險族群
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透過病媒蚊(主要是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的叮咬傳播,而非空氣或接觸傳染。台灣因氣候炎熱潮濕,每年5月至10月為疫情高峰期。
登革熱的潛伏期約為3~8天(最長可達14天)。感染者中約八成無明顯症狀,或僅有輕微發燒及類似感冒症狀,這使得早期診斷困難。然而,典型登革熱症狀包括:突發高燒(≥38℃)、劇烈頭痛、後眼窩痛、肌肉和關節疼痛、皮疹等。少數(約5%)患者可能發展為重症,若未及時治療,死亡率可高達20%。
若有慢性病(如糖尿病)、免疫力低下、孕婦、兒童、老人、曾感染過其他型別登革熱病毒的人,為登革熱重症高危險群,需密切監控和全面治療。
▎治療方式
登革熱目前沒有特效藥,治療以症狀管理為主。現有的快篩試驗(如NS1抗原快速試驗)可以早期檢測病毒,診斷準確率高達九成。治療主要包括補充水分、控制發燒和緩解疼痛。重症患者需住院治療,以預防出血、休克和器官衰竭等併發症。
▎預防措施
預防登革熱最重要的是防治病媒蚊。居家防蚊措施包括:
巡:
定期檢查居家內外積水容器。
倒:
清空積水,避免蚊蟲滋生。
清:
清潔容器,防止積水。
刷:
刷洗容器內部,去除蚊卵。
同時,個人防護也不可忽視。家中應裝設紗窗、紗門,使用捕蚊燈和蚊帳。在戶外活動時,宜穿淺色長袖衣褲,塗抹含敵避(DEET)的防蚊劑,減少裸露部位。
登革熱的防治需要全民的努力,除了依賴公共衛生體系和醫療資源,民眾更需自發清理居家環境,消除蚊蟲滋生地。唯有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登革熱的傳播,保障每個人的健康安全。
認識醫師
老人健檢線上預約
反覆性陰道炎的成因與預防
婦產科 邱筱宸醫師
陰道炎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許多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會經歷這種不適。特別是在夏季,高溫、潮濕的環境有利於細菌繁殖,導致生殖泌尿道感染和陰道炎發生率增高。本文將詳細探討反覆性陰道炎的原因,並提供預防和治療的建議,幫助女性朋友告別陰道炎的困擾,享受夏日健康生活。
▎反覆性陰道炎常見原因
反覆性陰道炎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
1.免疫力低下
免疫系統是人體對抗感染的主要防線。若其功能減弱,身體無法有效對抗陰道內的有害菌群,容易導致反覆感染。免疫力低下的常見原因包括:
●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會削弱人體免疫防禦能力。
●免疫抑制治療:接受器官移植後或患有某些疾病需要進行免疫抑制治療,會降低身體對感染的抵抗力。
●營養不良:缺乏必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會影響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
2.頻繁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能有效治療細菌感染,但同時也會殺死陰道內的正常菌群,導致菌群失衡。這種失衡使陰道更容易受到有害細菌和真菌的侵襲,導致反覆感染。此外,頻繁使用抗生素還會導致細菌耐藥性,使感染更難治療。
3.荷爾蒙變化
荷爾蒙變化會影響陰道環境,導致菌群失衡。如:孕期的荷爾蒙變化會改變陰道的酸鹼平衡,增加感染風險。更年期女性雌激素分泌下降,陰道變得乾燥,更容易感染。
4.性生活
頻繁或不安全的性行為容易增加陰道感染的風險。性行為中的摩擦和體液交換會破壞陰道壁的自然屏障及陰道內的平衡,導致細菌或真菌增長。
5.衛生習慣
不正確的衛生習慣,如:過度清洗陰道、使用含有香料的衛生用品或陰道灌洗,會破壞陰道內的正常菌群平衡,使其更易受到感染。
6.過敏和刺激
對於某些女性來說,過敏反應或接觸刺激物可能導致陰道炎症狀。這些刺激物包括:含有香料、化學物質的洗潔劑產品或是衛生用品可能引起過敏。
7.陰道pH值改變
陰道的酸鹼度對維持健康菌群平衡至關重要。正常情況下,陰道環境呈弱酸性,有助於抑制有害菌的生長。但某些因素如:經期、過度清洗、精液或某些藥物會改變陰道的pH值,增加感染風險。
▎預防方式
了解反覆性陰道炎的原因後,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來預防:
1.健康飲食:均衡攝取營養,增加抗炎食物: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柳橙、草莓和番茄,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如藍莓、菠菜,有助於提高免疫力。
2.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咖啡因、酒精和辛辣食物,減少體內炎症,保持身體健康。
3.增強免疫力:充足睡眠、規律的運動,有助於提高免疫力,減少感染風險。
4.安全性生活:使用保險套,避免不安全的性行為,減少感染風險。
5.正確衛生習慣:使用溫和、無香料的清潔產品,每日用溫水清洗外陰部。並且避免過度清洗陰道和使用陰道灌洗劑,保持陰道自然平衡。
6.謹慎使用抗生素:僅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藥物使用。
7.益生菌:有助於維持腸道和陰道的健康菌群平衡,預防感染。
反覆性陰道炎雖然常見,但只要了解其原因並採取預防措施,可有效減少感染,尤其在夏季,更需要關注和調理,以提高生活質量。保持陰部乾燥清潔、健康飲食、充足睡眠、適量運動、正確使用衛生用品、安全性生活以及避免過敏和刺激,這些簡單的日常保養方法能夠幫助您遠離陰道炎的困擾。若症狀嚴重,應及時就醫,並根據專業建議接受治療是關鍵。希望每位女性都能在夏天都能保持健康,迎接每一天的陽光和美好。
認識醫師
熱、曬、油,夏日肌膚問題與對策
皮膚科 王敦正醫師
炎夏將至,豔陽高照、黏膩高溫日子不遠了。台灣常見的潮濕高溫氣候,加上日益嚴重的空汙和強烈紫外線照射,此時肌膚需格外注意保養。夏天常見的肌膚問題可歸納為「熱」、「曬」、「油」三個層面。
▎熱
悶熱潮濕引起多汗,長期下來,容易產生汗疹、熱疹、濕疹、對磨疹、汗斑、香港腳、灰指甲等黴菌感染。應注意衣著寬鬆吸汗,身體皺褶部位保持通風透氣。沐浴後注意足部趾縫部位的滯留水氣清除。隨時更換潮濕衣物鞋襪。皮膚皺褶流汗部位不建議使用痱子粉,容易吸濕結塊後反而刺激皮膚。一旦出現症狀時,應就醫治療,切勿自行隨意購買藥物,以免加重病況。
▎曬
夏天最重要的注意事項莫過於紫爆的紫外線了,不僅可能曬傷,更是造成肌膚老化主因之一,例如:細紋、皺紋、老年斑、黑斑曬斑、皮膚鬆弛。更有甚者,光敏感患者,如:紅斑性狼瘡、日光性皮膚炎,日光性蕁麻疹等病患也易惡化。因此,防曬絕對是夏天肌膚保養項目中最重要的一環。建議選擇SPF 30以上的防曬品,適量均勻地塗在臉上、頸部、耳朵、四肢等。若長時間在陽光下活動,需每4小時補充一次防曬品外,並配合物理防曬,如:寬邊帽、遮陽傘、太陽眼鏡,戶外活動儘量待在樹蔭下等,為肌膚提供更全面的保護。
▎油
夏天的高濕度和熱氣,會使皮脂分泌更旺盛,造成毛孔阻塞、粉刺和痘痘等。要特別注意的是,雖然容易出油流汗,但洗臉頻率儘量還是維持一天兩次,溫和清潔就好。頻繁清洗顏面肌膚,不僅會傷害角質層,還會使皮脂腺代償性分泌更多油脂,使用化妝水與精華液層級的保養品,避免厚實的乳液乳霜。每月一次換膚治療,也有助於減少毛孔阻塞。
▎預防策略
含抗氧化成份的保養品對肌膚益處多,在夏天時更重要。抗氧化成份能清除自由基,促進肌膚健康,幫助皮膚抵擋環境損害。左旋維他命C精華液是很好的選擇,能助於促進膠原蛋白的產生。飲食方面可以攝取柑橘類水果、芭樂、奇異果及深綠色蔬菜,內服、外用一起進行,讓肌膚舒服健康過一夏,也祝福各位讀者愈來愈年輕。
認識醫師
「拇指外翻」苦不堪言,矯正手術找回生活好品質
骨關節中心主任暨骨科主治 王大翊醫師
73歲許阿嬤長年有拇指外翻問題,穿鞋時經常感到拇指疼痛,但愛美又愛面子的她無論在家或外出,都忍痛穿著包鞋。直到有天小孫女無意看到阿嬤脫鞋後的模樣,驚呼:「阿嬤的大腳趾怎麼疊在第二趾上?」家人才趕緊帶阿嬤到醫院檢查,發現已是嚴重拇指外翻,需要手術治療才能改善疼痛狀況。
▎認識症狀及成因
拇指外翻是指外觀上足部大拇指往第二腳趾方向偏移,往外側傾斜角度超過15度以上,使得靠近足踝的大腳趾蹠骨往內側翻轉,造成足部內側骨頭突起。隨著拇指外翻的角度增加,嚴重時,大腳趾甚至與第二腳趾重疊,使得第二腳趾異位。
在拇指外翻初期,患者穿鞋時會感到足部與鞋子內側摩擦疼痛不舒服、走路外八。由於走路時重心偏向腳底後側,長期下來,還會出現大小腿變粗、O型腿、骨盆歪斜、腰痠背痛等症狀。
造成的原因以遺傳居多,且女性發生率較高;若長時間穿著高跟、楦頭太小、尺寸不合的鞋,也會因腳趾空間不足,加重拇指外翻的情形。另一個常出現拇指外翻的族群為扁平足,因內側足弓缺乏支撐,走路時著力點在拇指,長期容易加重拇指外翻。
▎治療方式與預防
通常拇指外翻角度在15度以下,外觀尚未出現異狀,會建議調整生活習慣即可。若外翻角度在20-40度,且穿鞋疼痛、足部大腳趾向外傾斜時,建議可服用消炎止痛藥、透過輔具矯正、復健治療等方式改善症狀。當外翻角度超過40度時,屬於嚴重拇指外翻,就會建議手術治療,才能改善生活品質。
拇指外翻的術後復健相當重要,除了定期回診追蹤復原情形,還要透過肌力和靈活度訓練,才能降低組織沾黏情形,避免影響到日後正常行走活動。可以用腳趾練習抓握,及夾起地上的物品,也可以用手輕輕將大拇指向外側拉伸,或往上抬起,再向下彎曲,都有助於讓患處維持良好的伸展度。
提醒民眾,平常應少穿高跟鞋,並選擇楦頭較寬的鞋款,若有扁平足可增加鞋墊,避免久站,且應維持適當體重,減輕足部負擔,也可以多跳繩,提升足弓力量,或是做縮足運動,訓練拇指外展肌;將腳放置地面,大拇指根部拉向足跟並保持腳趾不彎曲,以升高內側足弓,維持10秒後放鬆,都能有效預防拇指外翻。
認識醫師
紅腫劇痛,認識王者之疾「痛風」
過敏免疫風濕科 吳維峯醫師
端午節即將來臨,大街小巷粽香飄飄,讓人不禁想大快朵頤,但痛風患者需忌口。王先生到門診主訴他的右腳趾劇痛兩天了。經檢查發現右邊腳指有明顯發紅、腫脹現象,輕輕按壓即出現痛苦不堪的表情。臨床診斷為痛風,立即開了緊急尿酸的檢驗,沒多久報告出來尿酸血清濃度是10.5 mg/dl,符合了痛風的臆斷。
▎常見症狀及高風險族群
痛風的症狀分為兩類:(一)急性痛風:患處可能出現發紅、腫脹、熱感和疼痛,初期通常攻擊下肢關節,例如:大腳趾、腳踝、 膝蓋,之後可能會侵犯到手腕和手肘。(二)慢性痛風關節炎:未經治療的痛風可能會導致尿酸鹽晶體沉積形成痛風石,散佈在關節、皮膚、肌腱甚至內部器官,導致這些關節和組織的畸形和功能障礙。
常見高風險族群,包括:(一)遺傳:家族中有痛風和尿酸過高者,子女發生痛風的機會為一般人的10倍左右。(二)性別:一般男性較女性易患痛風。(三)年齡:好發30~60歲中年人。(四)肥胖:體重過重者,身體會產生更多的尿酸。(五)飲食:高嘌呤飲食(紅肉、海鮮和含糖/果糖的飲料)及過度飲酒,尤其是啤酒,容易升高尿酸,增加罹患痛風的機會。
▎預防及治療
1.避免攝取高嘌呤類食物:
酵母菌製品、內臟、海產類、肉湯、乾豆類、香菇、胚芽類等都是高嘌呤類的食物,應儘量少吃。
2.避免喝酒:
酒精會影響尿酸的排泄引起痛風,啤酒和蒸餾酒會造成痛風反覆發作的風險。
3.運動:
劇烈運動會使出汗量增加,尿酸由小便中的排出量減少,運動後所產生過多的乳酸也會阻礙尿酸的排泄,因此痛風病人應避免在發作期間劇烈運動,但適當運動有助於控制體重,並減少再次發生的可能性。
4.多喝水:
每天喝水超過3000cc,可促進尿酸排泄;而限制含果糖飲料也有助於防止痛風發作。
5.藥物治療:
急性發作時,非類固醇消炎藥有消炎止痛的作用;當關節炎減輕後,如果血清尿酸值仍然偏高,建議使用降尿酸劑,來抑制尿酸形成並促進尿酸排泄,使血中尿酸控制在6mg/dl 以下,才能預防痛風繼續惡化;亦可建議使用秋水仙素來減輕疼痛並防止發作。
多攝取青菜,大量補充水分,將尿酸控制到正常值,才能擁有健康、無痛的美好人生。
認識醫師
端午開心放粽,小心腸胃鼓鼓氣嘟嘟
肝膽腸胃內科 葉勇呈醫師
32歲林小姐是長期外食的上班族,經常被脹氣問題所困擾,導致食慾不佳,至腸胃科就診。經問診檢查後,發現林小姐工作壓力緊張,喜歡飲用含代糖的飲料,也經常便秘,建議林小姐減少含代糖飲料,同時開立軟便、消脹氣、蠕動藥物,治療後脹氣症狀已大幅改善。
▎脹氣是什麼
所謂脹氣是主觀感受,感覺肚子鼓鼓的、有很多氣體脹脹的。腸子中的氣體包含二氧化碳、氮氣、氫氣、甲烷、硫化氫等氣體,氣體的來源可能是吞嚥時吞入、攝取含氣體的碳酸飲料或啤酒,或是腸道細菌與食物產生發酵也會產生氣體。
▎主要成因
慢性脹氣原因相當複雜,成因包含:1、小腸細菌過度增長,如帕金森氏症、糖尿病、風濕免疫疾病、腸躁症、長期使用類固醇患者有較高機會出現。2、乳糖/果糖不耐。3、腸道蠕動功能不佳。4、腸道微菌叢改變。5、臟器過度敏感等因素。6、合併其他疾病也會加重脹氣的問題,如:發炎性腸道疾病、腸躁症、慢性胰臟炎、糖尿病、甲狀腺低下、腸胃道腫瘤等,因此醫師會藉由問診及檢查,找出背後潛在因素進一步進行治療。
此外,7、攝取不易消化或容易產氣體的食物,如:糯米、高油脂食物,易產生脹氣症狀,而醣類消化酶不足、攝取人工代糖或是食用高果聚醣食物(如洋蔥、大麥、乳酪、巧克力)也會引起脹氣。腸道敏感者(如腸躁症患者)可能會加重不適感。8、壓力、緊張等情緒,也會影響腸腦軸,使得腸道過度敏感,更會影響腸道蠕動並增加不適感。
▎常見症狀及治療
民眾如果有嘔吐、體重減輕、腸胃道出血、發炎性腸道疾病或腸胃癌症家族史等警訊症狀,則需考慮進一步檢查,進行抽血、X光、超音波、內視鏡等檢查,來排除結構上異常。
有脹氣的患者建議尋求腸胃肝膽科醫師的協助,醫師會給予消除脹氣、促進蠕動等藥物以舒緩症狀,同時,也會與病患討論、檢查,找出背後潛藏的疾病以改善症狀。
而便秘也會增加脹氣的嚴重程度,便秘患者,建議平常多補充水分以及攝取足夠的蔬果;若便秘仍無法改善,醫師可以開立軟便藥物,以改善情況,進而緩解脹氣症狀。
▎日常飲食建議
避免高油脂、人工代糖、難消化、高果聚醣等食物,碳酸飲料、啤酒易產氣的飲料,也建議避免。若有果糖、乳糖、麩質不耐的患者,則建議要嚴格限制誘發食物。用餐建議細嚼慢嚥,避免暴飲暴食。另外腸躁症患者可考慮使用低腹敏飲食,降低脹氣以及腸胃不適的感覺。
適度運動能增加腸胃蠕動,平時增加有氧活動,對於腸胃道脹氣、消化也有幫助。若排除潛在疾病,配合藥物、飲食控制都無法有效改善,或是腸道過度敏感者,建議可與醫師討論使用神經安定藥物以降低不適。
端午佳節難免吃粽子應景,應避免過量,若長期有脹氣不適的問題,可諮詢腸胃科醫師討論相關治療方案。敬祝大家端午佳節愉快!
認識醫師
手指痛、手腕痛 ─ 手指退化性關節炎
西園醫院復健科 許晏潔物理治療師
除了膝蓋、髖關節這類承重關節,手部也是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的好發部位,且女性發生率高於男性。常見好發族群包括:長期過度使用手部的廚房餐廳工作人員、家庭主婦、美髮師等,另外遺傳、肥胖、關節曾受傷,都是導致手部關節退化的可能原因。
▎常見症狀
手部退化性關節炎多發生在慣用手,最常影響到食指、中指的遠端指間關節和近端指間關節,其次是拇指腕掌關節。常見的症狀如:早上起床覺得關節僵硬、活動時關節疼痛;若關節炎惡化,連休息時也會感到疼痛、指節腫脹、關節活動度下降、捏力及握力減弱,寫字、扣釦子或是轉開罐子都覺得很困難,下雨天氣變化或移動關節時,也會特別疼痛。
▎治療方式
包括:1、藥物治療。2、急性發作建議冰敷,慢性期則以熱敷、蠟浴,改善循環減輕疼痛。3、善用工具,讓動作變得較省力,避免對關節負擔過大。4、使用副木或護具。5、體外震波治療。6、規律適度運動(見圖),有助減輕疼痛、增加肌力,並改善關節活動度和手部功能。
退化性關節炎無法治癒,日常生活就要保護關節、適度休息不過度使用,若有症狀也要即早就醫,以免關節惡化。
手指關節運動
先彎曲近端指尖關節,再握拳頭,放鬆打開。一回10下
手指肌力訓練
將手指分開放置方巾上,五指併攏夾方巾。一回10下
認識復健科醫師
腹瀉與急性腸胃炎
淺談登革熱
反覆性陰道炎的成因與預防
熱、曬、油,夏日肌膚問題與對策
「拇指外翻」苦不堪言,矯正手術找回生活好品質
紅腫劇痛,認識王者之疾「痛風」
端午開心放粽,小心腸胃鼓鼓氣嘟嘟
手指痛、手腕痛 ─ 手指退化性關節炎
«
‹
5
6
7
8
9
›
»
健康新知
選擇年份
2025 (13)
2024 (85)
2023 (60)
2022 (74)
2021 (61)
2020 (57)
2019 (37)
2018 (17)
2017 (12)
2016 (9)
反覆性陰道炎的成因與預防
婦產科 邱筱宸醫師
陰道炎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許多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會經歷這種不適。特別是在夏季,高溫、潮濕的環境有利於細菌繁殖,導致生殖泌尿道感染和陰道炎發生率增高。本文將詳細探討反覆性陰道炎的原因,並提供預防和治療的建議,幫助女性朋友告別陰道炎的困擾,享受夏日健康生活。
▎反覆性陰道炎常見原因
反覆性陰道炎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
1.免疫力低下
免疫系統是人體對抗感染的主要防線。若其功能減弱,身體無法有效對抗陰道內的有害菌群,容易導致反覆感染。免疫力低下的常見原因包括:
●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會削弱人體免疫防禦能力。
●免疫抑制治療:接受器官移植後或患有某些疾病需要進行免疫抑制治療,會降低身體對感染的抵抗力。
●營養不良:缺乏必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會影響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
2.頻繁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能有效治療細菌感染,但同時也會殺死陰道內的正常菌群,導致菌群失衡。這種失衡使陰道更容易受到有害細菌和真菌的侵襲,導致反覆感染。此外,頻繁使用抗生素還會導致細菌耐藥性,使感染更難治療。
3.荷爾蒙變化
荷爾蒙變化會影響陰道環境,導致菌群失衡。如:孕期的荷爾蒙變化會改變陰道的酸鹼平衡,增加感染風險。更年期女性雌激素分泌下降,陰道變得乾燥,更容易感染。
4.性生活
頻繁或不安全的性行為容易增加陰道感染的風險。性行為中的摩擦和體液交換會破壞陰道壁的自然屏障及陰道內的平衡,導致細菌或真菌增長。
5.衛生習慣
不正確的衛生習慣,如:過度清洗陰道、使用含有香料的衛生用品或陰道灌洗,會破壞陰道內的正常菌群平衡,使其更易受到感染。
6.過敏和刺激
對於某些女性來說,過敏反應或接觸刺激物可能導致陰道炎症狀。這些刺激物包括:含有香料、化學物質的洗潔劑產品或是衛生用品可能引起過敏。
7.陰道pH值改變
陰道的酸鹼度對維持健康菌群平衡至關重要。正常情況下,陰道環境呈弱酸性,有助於抑制有害菌的生長。但某些因素如:經期、過度清洗、精液或某些藥物會改變陰道的pH值,增加感染風險。
▎預防方式
了解反覆性陰道炎的原因後,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來預防:
1.健康飲食:均衡攝取營養,增加抗炎食物: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柳橙、草莓和番茄,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如藍莓、菠菜,有助於提高免疫力。
2.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咖啡因、酒精和辛辣食物,減少體內炎症,保持身體健康。
3.增強免疫力:充足睡眠、規律的運動,有助於提高免疫力,減少感染風險。
4.安全性生活:使用保險套,避免不安全的性行為,減少感染風險。
5.正確衛生習慣:使用溫和、無香料的清潔產品,每日用溫水清洗外陰部。並且避免過度清洗陰道和使用陰道灌洗劑,保持陰道自然平衡。
6.謹慎使用抗生素:僅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藥物使用。
7.益生菌:有助於維持腸道和陰道的健康菌群平衡,預防感染。
反覆性陰道炎雖然常見,但只要了解其原因並採取預防措施,可有效減少感染,尤其在夏季,更需要關注和調理,以提高生活質量。保持陰部乾燥清潔、健康飲食、充足睡眠、適量運動、正確使用衛生用品、安全性生活以及避免過敏和刺激,這些簡單的日常保養方法能夠幫助您遠離陰道炎的困擾。若症狀嚴重,應及時就醫,並根據專業建議接受治療是關鍵。希望每位女性都能在夏天都能保持健康,迎接每一天的陽光和美好。
認識醫師
熱、曬、油,夏日肌膚問題與對策
皮膚科 王敦正醫師
炎夏將至,豔陽高照、黏膩高溫日子不遠了。台灣常見的潮濕高溫氣候,加上日益嚴重的空汙和強烈紫外線照射,此時肌膚需格外注意保養。夏天常見的肌膚問題可歸納為「熱」、「曬」、「油」三個層面。
▎熱
悶熱潮濕引起多汗,長期下來,容易產生汗疹、熱疹、濕疹、對磨疹、汗斑、香港腳、灰指甲等黴菌感染。應注意衣著寬鬆吸汗,身體皺褶部位保持通風透氣。沐浴後注意足部趾縫部位的滯留水氣清除。隨時更換潮濕衣物鞋襪。皮膚皺褶流汗部位不建議使用痱子粉,容易吸濕結塊後反而刺激皮膚。一旦出現症狀時,應就醫治療,切勿自行隨意購買藥物,以免加重病況。
▎曬
夏天最重要的注意事項莫過於紫爆的紫外線了,不僅可能曬傷,更是造成肌膚老化主因之一,例如:細紋、皺紋、老年斑、黑斑曬斑、皮膚鬆弛。更有甚者,光敏感患者,如:紅斑性狼瘡、日光性皮膚炎,日光性蕁麻疹等病患也易惡化。因此,防曬絕對是夏天肌膚保養項目中最重要的一環。建議選擇SPF 30以上的防曬品,適量均勻地塗在臉上、頸部、耳朵、四肢等。若長時間在陽光下活動,需每4小時補充一次防曬品外,並配合物理防曬,如:寬邊帽、遮陽傘、太陽眼鏡,戶外活動儘量待在樹蔭下等,為肌膚提供更全面的保護。
▎油
夏天的高濕度和熱氣,會使皮脂分泌更旺盛,造成毛孔阻塞、粉刺和痘痘等。要特別注意的是,雖然容易出油流汗,但洗臉頻率儘量還是維持一天兩次,溫和清潔就好。頻繁清洗顏面肌膚,不僅會傷害角質層,還會使皮脂腺代償性分泌更多油脂,使用化妝水與精華液層級的保養品,避免厚實的乳液乳霜。每月一次換膚治療,也有助於減少毛孔阻塞。
▎預防策略
含抗氧化成份的保養品對肌膚益處多,在夏天時更重要。抗氧化成份能清除自由基,促進肌膚健康,幫助皮膚抵擋環境損害。左旋維他命C精華液是很好的選擇,能助於促進膠原蛋白的產生。飲食方面可以攝取柑橘類水果、芭樂、奇異果及深綠色蔬菜,內服、外用一起進行,讓肌膚舒服健康過一夏,也祝福各位讀者愈來愈年輕。
認識醫師
「拇指外翻」苦不堪言,矯正手術找回生活好品質
骨關節中心主任暨骨科主治 王大翊醫師
73歲許阿嬤長年有拇指外翻問題,穿鞋時經常感到拇指疼痛,但愛美又愛面子的她無論在家或外出,都忍痛穿著包鞋。直到有天小孫女無意看到阿嬤脫鞋後的模樣,驚呼:「阿嬤的大腳趾怎麼疊在第二趾上?」家人才趕緊帶阿嬤到醫院檢查,發現已是嚴重拇指外翻,需要手術治療才能改善疼痛狀況。
▎認識症狀及成因
拇指外翻是指外觀上足部大拇指往第二腳趾方向偏移,往外側傾斜角度超過15度以上,使得靠近足踝的大腳趾蹠骨往內側翻轉,造成足部內側骨頭突起。隨著拇指外翻的角度增加,嚴重時,大腳趾甚至與第二腳趾重疊,使得第二腳趾異位。
在拇指外翻初期,患者穿鞋時會感到足部與鞋子內側摩擦疼痛不舒服、走路外八。由於走路時重心偏向腳底後側,長期下來,還會出現大小腿變粗、O型腿、骨盆歪斜、腰痠背痛等症狀。
造成的原因以遺傳居多,且女性發生率較高;若長時間穿著高跟、楦頭太小、尺寸不合的鞋,也會因腳趾空間不足,加重拇指外翻的情形。另一個常出現拇指外翻的族群為扁平足,因內側足弓缺乏支撐,走路時著力點在拇指,長期容易加重拇指外翻。
▎治療方式與預防
通常拇指外翻角度在15度以下,外觀尚未出現異狀,會建議調整生活習慣即可。若外翻角度在20-40度,且穿鞋疼痛、足部大腳趾向外傾斜時,建議可服用消炎止痛藥、透過輔具矯正、復健治療等方式改善症狀。當外翻角度超過40度時,屬於嚴重拇指外翻,就會建議手術治療,才能改善生活品質。
拇指外翻的術後復健相當重要,除了定期回診追蹤復原情形,還要透過肌力和靈活度訓練,才能降低組織沾黏情形,避免影響到日後正常行走活動。可以用腳趾練習抓握,及夾起地上的物品,也可以用手輕輕將大拇指向外側拉伸,或往上抬起,再向下彎曲,都有助於讓患處維持良好的伸展度。
提醒民眾,平常應少穿高跟鞋,並選擇楦頭較寬的鞋款,若有扁平足可增加鞋墊,避免久站,且應維持適當體重,減輕足部負擔,也可以多跳繩,提升足弓力量,或是做縮足運動,訓練拇指外展肌;將腳放置地面,大拇指根部拉向足跟並保持腳趾不彎曲,以升高內側足弓,維持10秒後放鬆,都能有效預防拇指外翻。
認識醫師
紅腫劇痛,認識王者之疾「痛風」
過敏免疫風濕科 吳維峯醫師
端午節即將來臨,大街小巷粽香飄飄,讓人不禁想大快朵頤,但痛風患者需忌口。王先生到門診主訴他的右腳趾劇痛兩天了。經檢查發現右邊腳指有明顯發紅、腫脹現象,輕輕按壓即出現痛苦不堪的表情。臨床診斷為痛風,立即開了緊急尿酸的檢驗,沒多久報告出來尿酸血清濃度是10.5 mg/dl,符合了痛風的臆斷。
▎常見症狀及高風險族群
痛風的症狀分為兩類:(一)急性痛風:患處可能出現發紅、腫脹、熱感和疼痛,初期通常攻擊下肢關節,例如:大腳趾、腳踝、 膝蓋,之後可能會侵犯到手腕和手肘。(二)慢性痛風關節炎:未經治療的痛風可能會導致尿酸鹽晶體沉積形成痛風石,散佈在關節、皮膚、肌腱甚至內部器官,導致這些關節和組織的畸形和功能障礙。
常見高風險族群,包括:(一)遺傳:家族中有痛風和尿酸過高者,子女發生痛風的機會為一般人的10倍左右。(二)性別:一般男性較女性易患痛風。(三)年齡:好發30~60歲中年人。(四)肥胖:體重過重者,身體會產生更多的尿酸。(五)飲食:高嘌呤飲食(紅肉、海鮮和含糖/果糖的飲料)及過度飲酒,尤其是啤酒,容易升高尿酸,增加罹患痛風的機會。
▎預防及治療
1.避免攝取高嘌呤類食物:
酵母菌製品、內臟、海產類、肉湯、乾豆類、香菇、胚芽類等都是高嘌呤類的食物,應儘量少吃。
2.避免喝酒:
酒精會影響尿酸的排泄引起痛風,啤酒和蒸餾酒會造成痛風反覆發作的風險。
3.運動:
劇烈運動會使出汗量增加,尿酸由小便中的排出量減少,運動後所產生過多的乳酸也會阻礙尿酸的排泄,因此痛風病人應避免在發作期間劇烈運動,但適當運動有助於控制體重,並減少再次發生的可能性。
4.多喝水:
每天喝水超過3000cc,可促進尿酸排泄;而限制含果糖飲料也有助於防止痛風發作。
5.藥物治療:
急性發作時,非類固醇消炎藥有消炎止痛的作用;當關節炎減輕後,如果血清尿酸值仍然偏高,建議使用降尿酸劑,來抑制尿酸形成並促進尿酸排泄,使血中尿酸控制在6mg/dl 以下,才能預防痛風繼續惡化;亦可建議使用秋水仙素來減輕疼痛並防止發作。
多攝取青菜,大量補充水分,將尿酸控制到正常值,才能擁有健康、無痛的美好人生。
認識醫師
端午開心放粽,小心腸胃鼓鼓氣嘟嘟
肝膽腸胃內科 葉勇呈醫師
32歲林小姐是長期外食的上班族,經常被脹氣問題所困擾,導致食慾不佳,至腸胃科就診。經問診檢查後,發現林小姐工作壓力緊張,喜歡飲用含代糖的飲料,也經常便秘,建議林小姐減少含代糖飲料,同時開立軟便、消脹氣、蠕動藥物,治療後脹氣症狀已大幅改善。
▎脹氣是什麼
所謂脹氣是主觀感受,感覺肚子鼓鼓的、有很多氣體脹脹的。腸子中的氣體包含二氧化碳、氮氣、氫氣、甲烷、硫化氫等氣體,氣體的來源可能是吞嚥時吞入、攝取含氣體的碳酸飲料或啤酒,或是腸道細菌與食物產生發酵也會產生氣體。
▎主要成因
慢性脹氣原因相當複雜,成因包含:1、小腸細菌過度增長,如帕金森氏症、糖尿病、風濕免疫疾病、腸躁症、長期使用類固醇患者有較高機會出現。2、乳糖/果糖不耐。3、腸道蠕動功能不佳。4、腸道微菌叢改變。5、臟器過度敏感等因素。6、合併其他疾病也會加重脹氣的問題,如:發炎性腸道疾病、腸躁症、慢性胰臟炎、糖尿病、甲狀腺低下、腸胃道腫瘤等,因此醫師會藉由問診及檢查,找出背後潛在因素進一步進行治療。
此外,7、攝取不易消化或容易產氣體的食物,如:糯米、高油脂食物,易產生脹氣症狀,而醣類消化酶不足、攝取人工代糖或是食用高果聚醣食物(如洋蔥、大麥、乳酪、巧克力)也會引起脹氣。腸道敏感者(如腸躁症患者)可能會加重不適感。8、壓力、緊張等情緒,也會影響腸腦軸,使得腸道過度敏感,更會影響腸道蠕動並增加不適感。
▎常見症狀及治療
民眾如果有嘔吐、體重減輕、腸胃道出血、發炎性腸道疾病或腸胃癌症家族史等警訊症狀,則需考慮進一步檢查,進行抽血、X光、超音波、內視鏡等檢查,來排除結構上異常。
有脹氣的患者建議尋求腸胃肝膽科醫師的協助,醫師會給予消除脹氣、促進蠕動等藥物以舒緩症狀,同時,也會與病患討論、檢查,找出背後潛藏的疾病以改善症狀。
而便秘也會增加脹氣的嚴重程度,便秘患者,建議平常多補充水分以及攝取足夠的蔬果;若便秘仍無法改善,醫師可以開立軟便藥物,以改善情況,進而緩解脹氣症狀。
▎日常飲食建議
避免高油脂、人工代糖、難消化、高果聚醣等食物,碳酸飲料、啤酒易產氣的飲料,也建議避免。若有果糖、乳糖、麩質不耐的患者,則建議要嚴格限制誘發食物。用餐建議細嚼慢嚥,避免暴飲暴食。另外腸躁症患者可考慮使用低腹敏飲食,降低脹氣以及腸胃不適的感覺。
適度運動能增加腸胃蠕動,平時增加有氧活動,對於腸胃道脹氣、消化也有幫助。若排除潛在疾病,配合藥物、飲食控制都無法有效改善,或是腸道過度敏感者,建議可與醫師討論使用神經安定藥物以降低不適。
端午佳節難免吃粽子應景,應避免過量,若長期有脹氣不適的問題,可諮詢腸胃科醫師討論相關治療方案。敬祝大家端午佳節愉快!
認識醫師
手指痛、手腕痛 ─ 手指退化性關節炎
西園醫院復健科 許晏潔物理治療師
除了膝蓋、髖關節這類承重關節,手部也是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的好發部位,且女性發生率高於男性。常見好發族群包括:長期過度使用手部的廚房餐廳工作人員、家庭主婦、美髮師等,另外遺傳、肥胖、關節曾受傷,都是導致手部關節退化的可能原因。
▎常見症狀
手部退化性關節炎多發生在慣用手,最常影響到食指、中指的遠端指間關節和近端指間關節,其次是拇指腕掌關節。常見的症狀如:早上起床覺得關節僵硬、活動時關節疼痛;若關節炎惡化,連休息時也會感到疼痛、指節腫脹、關節活動度下降、捏力及握力減弱,寫字、扣釦子或是轉開罐子都覺得很困難,下雨天氣變化或移動關節時,也會特別疼痛。
▎治療方式
包括:1、藥物治療。2、急性發作建議冰敷,慢性期則以熱敷、蠟浴,改善循環減輕疼痛。3、善用工具,讓動作變得較省力,避免對關節負擔過大。4、使用副木或護具。5、體外震波治療。6、規律適度運動(見圖),有助減輕疼痛、增加肌力,並改善關節活動度和手部功能。
退化性關節炎無法治癒,日常生活就要保護關節、適度休息不過度使用,若有症狀也要即早就醫,以免關節惡化。
手指關節運動
先彎曲近端指尖關節,再握拳頭,放鬆打開。一回10下
手指肌力訓練
將手指分開放置方巾上,五指併攏夾方巾。一回10下
認識復健科醫師
婦女健康殺手 —子宮內膜癌
婦產科 王郁菁醫師
「子宮內膜癌」是指發生於子宮內膜的癌症,是已開發國家常見的婦科癌症之一。在台灣,新確診病例數逐年上升,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已經超越子宮頸癌,位居女性生殖器官癌症首位,是近十年內成長快速的癌症之一。
▎認識子宮內膜癌
好發於40~60歲停經前或停經後女性,近年來子宮內膜癌病患年齡層有逐漸年輕化趨勢。疾病可細分幾種類型,以「類內膜型腺癌」最常見,亮細胞癌、漿液細胞癌、腺肉癌則較為少見,但十分惡性。
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延遲停經、無生育、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雌激素過高以及具有卵巢顆粒細胞瘤的婦女。此外,肥胖會使脂肪組織生成過多雌激素,高濃度雌激素會刺激子宮內膜生長,長期下來導致子宮內膜過度增生和子宮內膜癌風險。但,女性朋友即使完全沒有上述特殊原因,也會有發生子宮內膜癌的機率。
▎子宮內膜癌症狀
異常出血是最主要症狀,九成子宮內膜癌都會發生;其他可能但少見症狀,如腫瘤壓迫出現下腹痛、解尿疼痛、性交疼痛。再三提醒,若發現經血突然變多、更年期停經後出血、月經週期突然不規則、兩次月經之間有不正常出血、滴滴答答流不停等現象,就可能是子宮內膜不正常增厚,建議至婦產科就診。
▎如何治療與預防
依據不同期別和年齡,治療方式也有別。主要以手術為優先,術後再依需要搭配其他治療方式加入化學藥物治療、放射線治療、黃體素或抗雌激素療法、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一期類內膜型腺癌,分化良好,五年再發率約2.6%,五年存活率97.9%。
子宮內膜癌的預防在於運動、體重與飲食的控制,以降低罹癌風險,重點如下:
1.減重:
肥胖會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BMI應控制在18.5~24 之間。
2.規律運動:
運動可幫助調節體內荷爾蒙、提升免疫力,降低罹癌風險。
3.飲食控制:
避免攝取高油脂、高鹽、紅肉及加工肉品等食物,尤其油炸食物可能含人為雌激素或環境荷爾蒙,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
4.勿自行補充荷爾蒙:
停經後若需要補充荷爾蒙應與醫師討論,切勿自行購買藥物。切勿使用來源不明的胎盤素。
認識醫師
女性泌尿道問題大解析
泌尿科 張宇鳴醫師
52歲周小姐,一早起來突然間覺得排尿疼痛、血尿、頻尿,但想尿又尿不出來,一直有尿意離不開馬桶,半夜也無法入眠,且近半年已發作3~4次。
▎認識疾病及風險因素
女性因生理結構關係,尿道只有3~4公分,與男性的20公分短了許多;且開口和陰道及肛門相當接近,細菌容易因性行為或不良衛生習慣進入泌尿系統而引發感染。女性發生率為男性8倍,「急性膀胱尿道炎」是最常見的感染,症狀包括:頻尿、急尿但尿量不多、解尿有灼熱感、下腹痛或下墜感,甚至嚴重會出現尿血的情形;尤其在工作忙碌、水份攝取不足、憋尿,身體抵抗力差時更容易發生。
女性泌尿道感染源絕大部分來自逆行性感染,所謂逆行性感染是指細菌由尿道口往上進入泌尿系統;部份的細菌都來自腸道,尤以大腸桿菌最常見,約占感染源75%到80%。若急性膀胱炎未予以理會,可能進而產生急性腎盂腎炎,急性腎盂腎炎通常是經由膀胱上行而感染腎臟。症狀除了常見的膀胱炎症狀外,還伴隨畏冷顫抖、發高燒、全身虛弱、腰痛、噁心嘔吐等。有少數病人甚至會出現敗血性休克,會有生命危險。
常見風險因素包含:(1)憋尿 (2)少喝水 (3)糖尿病 (4)便祕和腹瀉 (5)性行為後未排尿 (6)有採用避孕措施 (7)不常替換生理用品。另外大約三成以上女性在30~40歲間,會發生一次以上的泌尿道感染。
▎治療及預防
對於輕微的發炎治療,通常建議投予4~7天抗生素。若是復發性感染則需約7~14天的療程,需按量按時吃藥;有患者因症狀緩解後自行停藥,這容易會產生細菌的抗藥性。治療期間除了藥物之外,病患應盡量攝取水份及富含維他命C的水果,以加速症狀緩解,且能使血尿減輕,並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酒、咖啡、辣椒等。而急性腎盂腎炎的患者,一般都需住院接受靜脈注射抗生素,直到沒有發燒持續48小時才能改口服抗生素,整個抗生素療程需時14天。
平日預防,首重水份的攝取,每天尿量最好多於1500mL,可把細菌沖離泌尿系統,一旦有尿意,應趕快解尿,不要憋尿。也可考慮攝取蔓越莓或益生菌等健康食品,研究顯示有助於預防泌尿道感染。
認識醫師
反覆性陰道炎的成因與預防
熱、曬、油,夏日肌膚問題與對策
「拇指外翻」苦不堪言,矯正手術找回生活好品質
紅腫劇痛,認識王者之疾「痛風」
端午開心放粽,小心腸胃鼓鼓氣嘟嘟
手指痛、手腕痛 ─ 手指退化性關節炎
婦女健康殺手 —子宮內膜癌
女性泌尿道問題大解析
«
‹
5
6
7
8
9
›
»
衛教講座
特殊診療
© 2023 西園醫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使用。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
網路掛號
看診進度
查詢 /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