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民間常稱為「皮蛇」)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疾病。若曾經感染過水痘,痊癒後病毒並未完全消失,而是潛伏在背根神經節中。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例如:過度疲勞、時差變化、壓力過大、年齡增長、大手術、嚴重創傷或接受癌症化療等情況下,潛伏的病毒可能會重新活躍,形成帶狀皰疹,這種病症會在皮膚上出現水泡,並沿著神經節呈帶狀分布。帶狀皰疹主要後遺症之一是皰疹後神經痛,多見於中老年人。患者常常感到刺痛、麻癢、觸電般的感覺或灼燒感,嚴重時會影響情緒、干擾睡眠,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預防方法 帶狀疱疹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免疫系統功能下降,讓潛伏在體內的病毒重新活躍起來。因此,維持良好生活習慣非常重要。建議保持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度運動,以及適當壓力管理,這些都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減少帶狀疱疹發作風險。 免疫力可能隨著年紀而減弱,進而引起帶狀皰疹的發作,這使得年齡50歲以上為帶狀皰疹的危險因子。另外,曾發生過帶狀泡疹、患有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的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癌症、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感染,或一些需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的疾病,都為帶狀皰疹的危險族群,建議施打疫苗為更有效的預防方式。 ▎疫苗接種 現行有兩種帶狀疱疹疫苗,分別是較早期的活性減毒疫苗(Zostavax伏帶疹)和較新的非活性基因重組疫苗(Shingrix欣剋疹)。 (1)活性減毒疫苗:優點只須施打一劑,整體保護可降低約50%的帶狀疱疹發生率,但缺點因其為具有活性之疫苗,不適合明確患有免疫力功能不全或缺乏的患者。 (2)非活性基因重組疫苗:較新的疫苗,需施打兩劑 (間隔二至六個月),研究顯示可降低帶狀皰疹發生率90%,由於疫苗不具有病毒活性,相較安全,除了預防帶狀皰疹,也可降低皰疹後神經痛的併發症。 帶狀皰疹的「疹後神經痛」是很嚴重的後遺症,常常會讓病患痛到難以入睡,在治療上有時也是十分困難,因此預防更為重要,歡迎有意施打疫苗的民眾可掛號家庭醫學科門診諮詢評估。
血壓分期 | 收縮壓(mmHg) | 舒張壓(mmHg) |
正常 | <120 | <80 |
血壓偏高 | 120~129 | <80 |
高血壓第一期 | 130~139 | 80~89 |
高血壓第二期 | ≧140 | ≧90 |
血壓分期 | 收縮壓(mmHg) | 舒張壓(mmHg) |
正常 | <120 | <80 |
血壓偏高 | 120~129 | <80 |
高血壓第一期 | 130~139 | 80~89 |
高血壓第二期 | ≧140 | ≧90 |
肌少症及代謝症候群高風險族群 |
81歲女性 身高 142.3cm 體重 39.1kg 體脂率 32.3% BMI 19.3kg/m2 內臟脂肪VAT 53.3cm2 (正常) 四肢骨骼肌 4.59kg/m2 質量指數ASMI 有肌少症風險 (肌肉質量不足) |
骨科 張偉德醫師
47歲的陳先生兩個月前右側髖關節開始疼痛,近來更是加劇,連走路都開始跛行了,理學檢查發現髖關節轉動會引發疼痛;X光則發現股骨頭已經塌陷了,後來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才解決問題。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病程
心臟血液循環受損會造成心肌梗塞,腦部血液循環受損會導致中風,骨頭血液循環受損則會造成股骨頭缺血性壞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AVNFH),以前又稱為無菌性壞死(aseptic necrosis)。骨頭的缺血性壞死全身都有可能會發生,最常發生的位置就是髖關節的股骨頭,骨頭失去了血管帶來的養分,就會開始壞死、骨組織被吸收、結構崩塌,進而影響到所支撐的軟骨及關節,造成疼痛及失能。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可能原因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好發在30至50歲之間,男性比女性機會高很多,目前大多數的病人其病因不明,但已廣泛推斷出以下幾種危險因子較易發病:
1.創傷:髖關節脫臼或是骨折,都有可能影響血流造成缺血性壞死。
2.飲酒過量:長時間的大量飲酒也會造成缺血性壞死。
3.長時間使用類固醇:使用類固醇也是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主因之一,但目前許多疾病仍需使用類固醇來控制,如自體免疫的疾病。且臨床上也無法歸納出使用的致病劑量或時間,所以只能規律追蹤以求早期發現。
4.其他內科疾病:鐮刀型紅血球疾病(sickle cell disease),骨髓增生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血栓或血管炎相關疾病,潛水夫疾病(Caisson’s disease)等都跟缺血性壞死有關。
患者的主要症狀以患肢負重疼痛為主,意思就是走路會痛,疼痛的部位在鼠蹊部或是髖部深處,有時膝蓋也會有牽引痛。理學檢查可以發現髖部活動受限或是轉動檢查(Patrick test)會痛。如果骨頭結構已經被破壞及吸收了,是可透過X光檢查清楚發現的(圖一);若需要早期發現,則必須仰賴核磁共振(MRI)檢查(圖二)。
(圖一)
(圖二)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治療方式
如果症狀剛開始,骨頭結構塌陷的範圍不大,建議先從保守治療開始,要使用拐杖減輕髖關節的負重,服用藥物止痛及降低發炎,減少關節後續的破壞,甚至使用抗骨質疏鬆藥物來減緩骨頭吸收的速度。
若疼痛症狀仍持續或骨頭結構開始塌陷,就需要考慮積極的手術治療了:
1.核心減壓手術(core decompression):利用手術鑽孔形成小通道,降低壞死部位的壓力,並帶來新生的血管及養份幫助修復。
2.骨移植(bone graft):利用減壓手術形成的通道,將自體骨或人工骨植入壞死的部位以求骨頭再生。
人工髖關節置換:當塌陷的範圍太大或是影響關節而形成關節炎時,可能就需要使用人工髖關節置換來治療。手術會將壞死的部位切除,並裝上人工關節以期恢復活動度及改善生活品質(圖三)。
(圖三)
每日例行門診裡,總是有幾位自己懷疑或已被其他醫師診斷「自律神經失調」的病人,這類病人症狀五花八門,從昏眩、頭痛、耳鳴、易累、胸悶、心悸、腸胃不適、便秘、嘔吐、噁心、腰酸背痛、發冷、多汗、呼吸困難、頻尿、皮膚異常、睡眠障礙、內分泌失調等,從頭到腳身體不適感,到各種心理上之症狀,如不安、焦慮、憂鬱、煩悶、易怒、食慾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皆有。然而這些病人的共同疑惑與要求是: 醫師,我要做甚麼檢查才能查出我的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檢測儀的出現提供了一個窗口,讓我們正視這些惱人的身心症狀。
目前醫療用自律神經檢測最常見的是測量心率變異性。所謂「心率變異(heart rate variability)」,簡稱HRV,是利用心跳速度的變化作為指標,間接了解自律神經的活性狀態。心臟規律跳動是維持身體穩定血流的重要因素,通常人體平均心率為每分鐘跳動約72 次, 然而心率在表面宏觀的靜態恆定下,還隱藏了一些微細的波動。這些波動不是心律不整,而是人體為應付體內外各種變化,如壓力、情緒、發炎、賀爾蒙、食物等,心跳間隔產生極微幅變動,其可容許的幅度約為40毫秒,一般心電圖是偵測不出來的,此種微幅變動即為心率變異。
心率變異是如何產生的呢? 簡而言之,心跳快慢的調節靠的是自律神經系統,而自律神經系統又分為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兩者獨立運行又互相拮抗。交感神經可使心率上升,副交感神經則使心率下降,我們所測得的心率正是二者之間的調控平衡結果。自律神經系統顧名思義為自主化反射性的運行,無法以人的意志力來控制,更無法操控其變化。它分佈在全身各器官之中,控制著身體五臟六腑的功能。
心率變異性在醫療上的應用最早是由心臟科醫師發現其重要性,當心率變異數值愈差,未來罹患或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愈高。報告指出瀕臨死亡者、換心人、或戴心律調整器者,其心率變異幾乎為零。此外,心率變異與年齡有極大關聯性,20歲的年輕人其心率變異為60歲年長者的2至3倍。HRV不只可以用來預測發生心血管疾病病人的長期存活率,經反覆研究確認心率變異反應著自律神經總活性的強弱, 並可做為個人整體健康情形的重要指標。當心率變異不正常,代表自律神經功能不好,也反映可能隱藏著的身心不健康。目前臨床應用更推及心血管疾病、睡眠障礙、肥胖、憂鬱症、更年期等研究。
一般而言自律神經檢測儀檢測過程約5~10分鐘,過程如接受心電圖檢查般,此檢查為非侵入性且無輻射。其適用對象為不明原因失眠、心悸、胸悶、倦怠、頭暈、腸胃不適等族群。某些特定狀況不適合接受HVR檢測,包括:本身裝有心律調節器者、已知有心律不整之病症、心臟已裝有心導管支架者、長期服用鎮定劑或是興奮劑且無法停藥者。
當HRV檢測結果顯示自律神經功能失衡,病患可以先檢視生活中的慢性壓力,調整生活作息與睡眠品質,善用腹式呼吸,減少咖啡菸酒等。攝取天然食材、各式蔬果,並透過運動、瑜珈、正念冥想或音樂,以紓解過多壓力。醫師也將針對個別檢測結果分析,給予進一步專業建議與治療。
傾聽來自身體的深層訊息乃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首要工作,這訊息可能是緊急求救訊號,也可能只是早期善意提醒,身體需要近一步休息或調養。自律神經功能牽涉廣泛,把自律神經檢測當作工具,提供醫師更精準的臨床資料,一同尋找出解決方案,方是醫病雙贏的局面。
為提供完整醫療服務,西園引進640切容積式動態電腦斷層掃瞄儀(TOSHIBA Aquilion One),使用新型16公分寬型偵測器,每圈掃描檢查的範圍比64切CT多4倍,所以能在病人一次心跳內就完成心臟檢查。這麼快的速度使得大部分病人不必服用藥物來降低心跳後再進行心臟檢查,同時幅射劑量也比64切CT降低了80%左右,並具有更加清晰的影像品質,使醫生可以看到以往難以看到微小病變,因而提高診斷準確性,心血管病變的早期偵測得以全面實現。 新型640切CT主要應用於心血管疾病,腫瘤篩檢,以及其他全身應用;憑藉卓越的影像品質,可幫助醫生準確診斷複雜的病情,進而給患者及時恰當的治療。低輻射劑量、低顯影劑用量、大範圍一次性動態成像,可同時檢查多器官疾病等特點,是過去機種所無法達成的境界。且由於放射線對人體的損傷減少,檢查速度提高,病人的檢查舒適度也大為改善;對受檢民眾而言是一大福音。
TOSHIBA Aquilion One 特色
● 大幅減少輻射量。
● 大幅縮短掃描時間,尤其是對小兒科心臟科及無法配合的病患特別有幫助。
● 對於骨頭、金屬、鈣化所產生的假影大幅減少。
● 除了一般影像學的檢查以外,在功能性檢查及動態學(血流動力hemodynamic)方面的應用還有無限的發展潛力。
更安全
最低輻射劑量和低顯影劑,提供更安全篩檢方式
更快速
大幅縮短掃描時間,對小兒科、心臟科及無法長時間閉氣的受檢者特別有助益。
更精準
覆蓋範圍更廣,可瞬間攝影心臟所有部位,克服移動及錯位偽影的問題,大幅提升診斷精確度
低幅射劑量、低顯影劑;一次心跳全心臟掃描;一圈全覆蓋器官;一次檢查完成多重任務,明顯提高影像品質,更有利影像診斷精準度,可早期偵測猝死的隱形殺手。
運用CT640「Aquilion ONE」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篩檢取代X光檢查,肺癌約1公分就會開始轉移,通常胸部X光偵測肺癌大小平均約為3公分,若採用CT640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篩檢,則可偵測到0.1公分以上的肺部細微結節,是目前偵測早期肺癌最有利方法。
Sonablate-200 是由領先世界先進的 Focus Surgery Inc.(U.S.A) 所開發完成,經直腸方式的高能量聚焦攝護腺治療儀器,它的優點如下:
幾乎不出血
Sonablate-200是經由直腸在攝護腺組織上照射超音波,使細胞產生凝固性壞死。因此,類似經尿道攝護腺切除術中的出血現象幾乎沒有。
不造成治療領域外組織的損害
Sonablate-200的超音波強度,集中於0.2x0.2x1cm的極小焦點中。由電腦的自動控制,準確照射。對於中間、周圍的組織幾乎沒有影響,治療過程中,電腦嚴格監控周圍組織的溫度,以確保安全。
不直接接觸治療區域
對於在治療區域內的尿道,Sonablate-200採用不接觸式的治療。治療後不引起因治療區域的刺激症狀,因此,可早期改善患者的症狀。
很少的疼痛
因採用經直腸的治療方式,治療中不疼痛,治療後也少如雷射治療後的刺激症狀,排尿痛也很少。
合併症的危險性低
出血或感染症少,逆行性射精的顧慮低。同時,因治療不經尿道,不會引起尿道創傷及狹窄。
不影響性生活及射精
總括來說,各種治療方式中,Sonable-200以其安全性及低侵襲性而言,足以造福大多數排尿困難之攝護腺肥大患者,更因其不影響性功能,對於中度攝護腺肥大患者的預防性治療是一大福音。
本院引進美國首屈一指的醫學中心級HOUVAII紫外線照光儀,以嘉惠病患。可進行紫外線A與紫外線B的照射治療。而紫外線B所採用的為新一代窄頻燈管,效果優於傳統之寬頻燈管,紫外線照射治療之適應症有:
詳細內容,請洽皮膚科。
※本設備 承蒙財團法人台北市六桂慈善基金會捐贈,謹此敬表謝意。
鼻竇乃鼻腔周圍空腔,具有協助調節呼吸氣體、溫度、濕度及鼻腔共鳴等功能。若因為鼻腔疾病或鼻竇開口堵塞,使鼻竇中分泌物無法順暢排至鼻腔,而堆積在鼻竇內,進而引起細菌、黴菌等感染,造成鼻竇內襯黏膜發炎,就稱為鼻竇炎。
鼻竇炎在台灣十分常見,主要症狀有鼻塞、流黃濃鼻涕、鼻涕倒流、顏面脹痛及嗅覺異常或低下。臨床症狀持續時間長短,可分為急性鼻竇炎(症狀持續4週以內)、亞急性鼻竇炎(症狀持續4到12週)、慢性鼻竇炎(症狀持續12週以上)。若鼻竇發炎時間不長,可用口服抗生素及其它輔助藥物治療,一般服用10到14天可痊癒。
其中以慢性鼻竇炎最難治療,除上述主要症狀外,還會有頭痛、發燒、口臭、牙齒疼痛、疲倦及慢性咳嗽等,這些都可能是因鼻竇炎所導致。偶而亦有嚴重鼻竇炎併發症案例,如眼眶蜂窩組織炎、眼膿瘍、失明、腦膜炎、腦膿瘍等,故千萬不可輕忽慢性鼻竇炎。
診斷慢性鼻竇炎,必須請專業耳鼻喉科醫師,經前鼻鏡及纖維鼻竇內視鏡詳細檢查,輔以電腦斷層掃描(左圖)綜合判斷才能做出精確診斷,以提供正確治療方針。急性鼻竇炎的治療主要為抗生素,而慢性鼻竇炎,若想要控制得當,一般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慢性鼻竇炎手術治療
目前治療慢性鼻竇炎,除藥物使用外,外科介入清理鼻竇方式,目前主流為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簡稱FESS),它是利用內視鏡將病變組織﹙例如鼻瘜肉﹚從鼻竇開口去除,並恢復鼻竇通路通暢,以使鼻竇內黏液纖毛功能,可逐漸恢復正常。
在診斷慢性鼻竇炎及手術前,需接受電腦斷層掃描詳細檢查,正常鼻竇因為充滿空氣,在影像上應為黑色空腔,若被發炎組織堵塞,則呈現灰白色顯影,即為發炎感染範圍,手術醫師在手術中會將其清理乾淨。進行這樣手術可在醫師評估下,進行局部麻醉或者全身麻醉下進行,以利醫師將病灶部位徹底清除,避免復發。
在鼻竇炎手術後,傷口不同於其它手術,傳統會使用不可吸收的合成海棉或凡士林紗條,填塞鼻內傷口做加壓止血,一至三天後移除,然而移除過程較為疼痛及伴隨鼻竇傷口出血,舒適度較差。目前因為科技進步,選擇可吸收的止血材料來替代鼻內填塞,可避免術後移除鼻內填塞出血及疼痛,讓術後舒適度大為提升。另亦需視感染情形,配合給予靜脈或口服抗生素控制感染。
鼻竇炎術後一週內的鼻部冰敷甚為重要,冰敷可降低術後疼痛及鼻出血機會,建議每30分鐘冰敷一次,一次冰敷時間為15分鐘為佳。冰敷位置為鼻部及臉中部位置,飲食則忌諱熱及刺激食物,術後並不建議食補及中藥使用。術後一至兩週,宜避免劇烈運動或會使血液循環加速活動,以降低術後鼻部出血機率。
在鼻竇炎手術後,鼻竇內的纖毛功能需要四至六週時間恢復正常,鼻涕及鼻倒流情形會較平時嚴重,係因纖毛功能受影響之故。在手術一週後,經手術醫師評估許可下,每日進行一至兩次鼻腔內自我清洗,可讓鼻竇傷口恢復更快更好,也可降低傷口沾黏及復發機率。
鼻竇炎是一個常見也困擾著許多人的疾病,影響許多人生活品質,坊間常有各式治療偏方,許多人從來不知道自己鼻子發生什麼事,便接受治療。其實鼻竇炎是有其診斷標準及依據的,需要醫師詳細進行理學檢查,再從影像上判定。若民眾有鼻部不適症狀,應該尋求專業耳鼻喉科醫師協助,適時診療及檢查,才不致延誤病情。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使用。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