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參加我們的健康講座活動,西園醫院關心您的健康,每月定期規劃一系列課程,包括院內健康講座、社區健康活動,更多活動訊息,歡迎洽詢衛教室及社區醫學科。 服務電話:(02)2307-6968 #1527
歡迎參加我們的健康講座活動,西園醫院關心您的健康,每月定期規劃一系列課程,包括院內健康講座、社區健康活動,更多活動訊息,歡迎洽詢衛教室及社區醫學科。 服務電話:(02)2307-6968 #1527
主題: | 認識高血脂 |
日期: | 1/15(二) 08:30-09:00 |
地點: | 二樓衛教室 |
講者: | 謝麗如 護理師 |
主題: | 新春祝福-名家揮毫寫春聯 |
日期: | 1/17(四) 10:00-12:00 |
地點: | 西園醫院一樓 |
講者: | 西園醫院、萬華社區大學 |
主題: | 新春祝福-名家揮毫寫春聯 |
日期: | 1/18(五) 10:00-12:00 |
地點: | 西園醫院一樓 |
講者: | 西園醫院、萬華社區大學 |
主題: | 認識糖尿病 |
日期: | 1/21(一) 10:00-10:30 |
地點: | 二樓家醫科候診區 |
講者: | 李郡明 個管師 |
主題: | 四癌 |
日期: | 1/25(五) 10:00-10:30 |
地點: | 二樓家醫科候診區 |
講者: | 邱靖芸 護理師 |
主題: | 年節飲食 |
日期: | 1/28(一) 10:00-10:30 |
地點: | 二樓家醫科候診區 |
講者: | 王佩琪 營養師 |
主題: | 銀髮族運動1 |
日期: | 1/08(二) 10:30-11:30 |
地點: | 小德蘭堂(興寧街70號) 預約報名 電話02-23028934 |
講者: | 高祥傑 教練 |
主題: | 老當益壯,我的健康餐盤 |
日期: | 1/10(四) 14:00-15:00 |
地點: | 中正國宅(青年路52號1樓之11) 不對外開放報名 |
講者: | 謝宜珊 營養師 |
主題: | 老不「羞」的自信心 |
日期: | 1/11(五) 09:30-10:30 |
地點: | 萬華長順區民活動中心(長順街臨127號) 開放現場報名 |
講者: | 蘇湘涵 心理師 |
主題: | 銀髮族運動2 |
日期: | 1/11(五) 10:30-11:30 |
地點: | 小德蘭堂(興寧街70號) 預約報名 電話02-23028934 |
講者: | 高祥傑 教練 |
主題: | 肌不可失,蛋白質食物在哪裡 |
日期: | 1/17(四) 14:00-15:00 |
地點: | 中正國宅(青年路52號1樓之11) 不對外開放報名 |
講者: | 謝宜珊 營養師 |
主題: | 銀髮族運動3 |
日期: | 1/22(二) 10:30-11:30 |
地點: | 小德蘭堂(興寧街70號) 預約報名 電話02-23028934 |
講者: | 高祥傑 教練 |
主題: | 活躍老化,向衰弱症說不 |
日期: | 1/24(四) 14:00-15:00 |
地點: | 中正國宅(青年路52號1樓之11) 不對外開放報名 |
講者: | 謝宜珊 營養師 |
主題: | 銀髮族運動4 |
日期: | 1/29(二) 10:30-11:30 |
地點: | 小德蘭堂(興寧街70號) 預約報名 電話02-23028934 |
講者: | 高祥傑 教練 |
根據國健署的統計資料,癌症連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而由於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加上近年來黑心食品充斥,胃癌與大腸癌的發生率始終高居不下。而所有的篩檢方法中,胃鏡及大腸鏡檢查始終是診斷胃潰瘍、胃癌、大腸瘜肉甚至腫瘤等病灶最好且最直接的工具。隨著國人健康意識抬頭,多數人也開始意識到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性,因此胃鏡與大腸鏡的檢查也日趨普及。
然而,一提到做胃腸鏡,很多人總是面有難色。因為傳統上胃鏡及大腸鏡檢查幾乎都是在病患清醒的情況下進行。很多人咽喉反射敏感,即使喉嚨噴上局部麻醉藥,仍然無法消除胃鏡檢查時的噁心嘔吐感;有些人腸道彎曲或腹部手術後沾黏,常因為腸鏡壓迫牽扯腸壁導致疼痛難耐,不得不半途中止大腸鏡的檢查。也因此,在強調人性化醫療、提高就醫品質的時代,由麻醉藥物介入的無痛胃腸鏡檢查治療方式逐漸成為潮流。
一般來說,所謂的無痛胃腸鏡檢查中使用的麻醉方式為意識鎮靜(conscious sedation),即經由靜脈給予短效甚至超短效的麻醉鎮靜及止痛藥物。這除了可以幫助病患克服鏡檢時產生的疼痛不適感,也可以大幅降低病患因害怕、焦慮對身體所產生的許多併發症及不愉快的記憶。而在實施之後,受檢者除了短暫頭暈,大多不會有太多不適症狀,且都能在短時間恢復原本的精神狀態及生活功能。
過去的觀念,部分學界認為痛是一種警訊,因此擔心大腸鏡檢查在無痛的狀態下會增加腸穿孔等併發症的機率。不過,根據國內外及本院的臨床經驗應用顯示,腸穿孔、出血等併發症並未因此而增加。而且,隨著醫療進步,可以配合內視鏡的利器越來越多,很多瘜肉或早期腫瘤在內視鏡底下即可進行切除,在無痛的狀態之下,腸胃科醫師可以做更精準可靠的檢查或治療。
然而,即使無痛腸胃鏡檢查所給予的麻醉藥物輕微且短效,但仍然有可能造成短暫呼吸抑制導致血氧濃度下降或是血壓下降、心跳變快或變慢等生命徵象的改變。所以並非所有病患都適合接受無痛腸胃鏡的檢查,嚴重心肺功能不全或重症病患可能會增加麻醉的風險,因此所有受檢者在檢查之前都必須經過麻醉專科醫師審慎評估以及詳盡解釋,在適合的情況下才進行檢查。另外,受檢者還須慎選有麻醉專科醫師在場參與及有監測儀器能夠完整監測生命徵象的檢查場所,才能針對即時的生命徵象變化加以處理,讓檢查品質與生命安全得到最佳保障。
本院自開始進行無痛腸胃鏡檢查,至今每年超過六千位無痛受檢者,每例均經過審慎評估且在完整生命徵象監測儀器下由麻醉專科醫師進行麻醉,讓受檢者在安全的前提下得到最完善的檢查與治療。建議民眾可適時利用無痛內視鏡檢查,在無痛狀態下進行預防性檢查;或有症狀時找出正確病因並及早治療,以維護消化道的健康。
何時需要治療?
35歲陳小姐,最近上腹常常悶漲且偶爾會不停打嗝,自覺好像消化不好。之前做過胃鏡,顯示胃部只有些許發炎和少許潰瘍,曾服用過制酸劑和潰瘍藥,好像有點效果,但無法斷根。這次檢查,透過胃鏡除了看到有胃炎和潰瘍等症狀,同時切片檢測出有幽門桿菌感染。陳小姐經過除菌治療後,胃部不適和打嗝情況才有了明顯的改善。
幽門螺旋桿菌到底是什麼?會不會導致癌症?
幽門螺旋桿菌是隻螺旋狀且具有纖毛的聰明細菌,它喜歡寄生在胃酸較低的胃黏液或胃黏膜細胞之中。如果不小心感染此菌,胃會慢慢地持續發炎,並常出現上腹不適及胃潰瘍,嚴重者甚至會有出血症狀、胃穿孔和胃癌。在還沒知道幽門螺旋桿菌前,很多病患都因為反覆胃發炎和胃潰瘍,進而導致嚴重出血和穿孔,最後只好接受胃切除手術。但目前研究已經證實使用抗生素治療幾乎可根除此菌,並且降低胃部疾病和胃癌的發生。
如果感染幽門桿菌,會不會傳染給其他人?如何知道被感染?
目前研究顯示幽門桿菌主要經口傳染,其中包括唾液、攝取不乾淨的食物和飲水。現今台灣仍有很大比例的民眾為潛在感染帶原者,且年齡越大比例越高,也因為沒有使用公筷碗碟的習慣,常常易發生家庭群居感染。
目前檢驗幽門桿菌的方法,主要為經由胃鏡切片以進行尿素酶或組織學檢查來偵測。另外,還有非侵入性的方式,包括碳十三素呼氣實驗法與糞便抗原測定法,這兩者都非常簡單方便且敏感度極高。
如何根治幽門桿菌感染?
目前主要的治療配方為質子幫浦抑制劑(PPI)+兩種抗生素,治療時間為1至2週,根除率可達90%左右。在療程結束的4週以後,一般會採取呼氣測定法來確定幽門桿菌是否還存在。若第一線治療失敗,才會使用第二線抗生素來治療,有必要時甚至會檢驗對抗生素的抗藥性。
哪些人被列為主要治療的對象?
1. 研究顯示需要長期服用心臟科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如:保栓通或阿司匹林)的患者,若檢查出有胃潰瘍合併幽門桿菌感染,則根除此菌將有效降低病患日後發生胃潰瘍的比例。
2. 若有胃發炎合併萎縮或腸化生這類的病患,根除幽門桿菌可有效防止病程的持續。
3. 胃黏膜相關組織的淋巴瘤也被證實能夠透過根除幽門桿菌,達到有效治療癌症的效果。
4. 幽門桿菌感染的病患在臨床上接受藥物根治後,其消化不良的症狀也被證實可有效被改善。
癌症是國人的十大死因第一位,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但是為什麼連續多年蟬聯榜首呢?原因是早期癌症的症狀多不明顯,導致人們的疏忽,當有臨床症狀時,可能已經不易控制了。此時,除了自己受到癌細胞無情的摧殘,也會帶給家人莫大的負擔。
其實癌症並不可怕,若能早期發現,再配合現今先進的醫療技術,絕大多數是可以有很好的治癒率及預後。藉由磁振造影檢查、電腦斷層檢查,以及超音波檢查等,依據這些影像學檢查對特定器官的優勢,完整呈現身體各個器官組織解剖構造資訊,使癌症能被及早發現,而達到早期治療的目的。
針對死亡率居首的肺癌,在影像學檢查上,經常使用胸部X光做為檢查方法,這是一種使用最廣泛、也最方便的肺癌篩檢工具。然而,由於胸部X光檢查偵測病灶的靈敏度偏低,加上近年來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大幅的提高了早期肺癌的偵測率,所以在高階健檢上被廣泛的應用。
至於腹腔中的實質臟器,包括肝臟、膽道系統、胰臟、腎臟、脾臟等,一般常用超音波檢查,可達到初步篩檢的目的。不過,由於超音波對上腹部器官的解析度以及穿透力有一定限制。因此,對於高危險群朋友及需進一步做診斷性影像檢查時,可以考慮採用電腦斷層檢查或磁振造影檢查;前者(電腦斷層檢查)幾乎不受腸氣的影像,可以提供非常好的軟組織解析度以及非常高的病灶偵測率,而後者(磁振造影檢查)則同時具有無輻射的優點。
乳癌的篩檢,以乳房X光攝影檢查以及乳房超音波檢查最為廣泛採用。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以偵測乳房內的微鈣化點或是局部的組織變形,對於乳癌篩檢,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超音波檢查不具輻射性,適用於所有年齡層的女性,除了可以偵測乳房內的占位性病灶,並可協助區分病灶的良惡性。除此之外,近年來乳房磁振造影檢查的應用,更加提高了乳房病灶的偵測靈敏度。
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器官是甲狀腺。甲狀腺癌的最佳篩檢方式為超音波檢查。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可以偵測很小甲狀腺病灶,一旦發現可疑病灶經抽吸確診為甲狀腺癌,通常治療的預後非常好,可說是現代高階醫療影像檢查的新貢獻。
其實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您不知道它已存在。透過精確的影像學檢查,得以早期發現進而及早治療,故定期健檢的重要性是不可忽略的。提醒大家經常注意身體,愛護自己,才會有健康無憂的人生。
「醫生啊!我最近都會腰酸背痛,我是不是有骨質疏鬆症啊!」
來求診的民眾常常會有這樣的迷思,覺得疼痛就是跟骨質疏鬆有關,所以這次就來幫大家更新骨質疏鬆症的小知識囉!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人類的平均餘命也往前邁進了一大步,但一些隨著年紀增長而盛行的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多,骨質疏鬆症便是其中之一。醫學上骨質疏鬆的定義為骨量減少、骨骼結構變脆弱,進而使得骨折風險變高。人類骨質密度的最大值大約落在30~40歲,之後就會開始逐年下降(1%/年),50歲或停經後的婦女更以每年3%的速度下降,以往認為男性的骨質疏鬆症是不需要在意的,但現在發現老年男性的骨質疏鬆是被大家忽略的,盛行率約為女性的一半,而且好發年紀比女性晚十年。
骨質疏鬆症本身並沒有特定的症狀,除非到骨質相當疏鬆,才會在負重活動時有骨頭痛的情形。所以例行的骨質檢查是重要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標準的骨質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檢查為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檢查原理是利用X光的照射來計算腰椎及髖關節的骨質密度,進而計算T值(T-score)。
T值=(骨質密度檢測值-年輕白種女性平均骨質密度值)/標準差
T-score > -1.0 正常
-1.0 > T-score > -2.5 骨質稀少
T-score < -2.5 骨質疏鬆
在這,提供一個方法可以幫自己或是家中長輩做篩檢:
(1) 身高縮水超過3公分
(2) 靠著牆壁站,後腦與牆壁的距離大於3公分
(3) 肋骨下緣與骨盆骨上緣距離大於2公分
如前所述,骨質疏鬆並沒有症狀,往往是骨折後才發現問題,最常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的位置在脊椎、髖關節、手腕及肩部,其中又以髖關節骨折造成的健康危害最大,幾乎都必須接受手術治療,就算開完刀,行走能力仍會受到影響,且復健期漫長,一年內的死亡率甚至高達25%,不可不注意。
如何預防骨質疏鬆
預防永遠勝於治療,臨床上,有許多建議可幫助民眾預防骨質疏鬆症:
(1) 鈣質的攝取:不論從食物或是健康食品,停經前婦女及男性一天建議攝取1000毫克,停經後婦女則為1200毫克,乳製品是很好的來源。
(2) 維生素D的攝取:維生素D是鈣質吸收重要的輔酶,大多數由皮膚接受日光照射而人體自行合成,但在許多人怕曬黑的觀念下,台灣人維生素D缺乏的比例相當高,不論來源是食物或是健康食品,停經後婦女及老人一天建議攝取800國際單位。
(3) 戒菸:香菸會加速骨質的流失,所以務必戒菸。
(4) 適當的運動:每週三次,持續3 0分鐘的運動不只可以增加骨頭強度,強化肌力及關節的協調性,對老人家來說,更能維持心肺功能。
(5) 預防跌倒:跌倒是造成骨質疏鬆性骨折最常見的原因,改善家中活動的環境及治療眼科問題是首要任務。
大家常聽到的喝咖啡或茶會加速骨質流失的問題,目前並無定論。至於飲酒過量的話,則常因營養不良或是跌倒風險提高而容易造成骨折。
DAX是目前測量骨質疏鬆症為最準確的機器,除可測量全身骨密度外,亦可計算肌肉量及脂肪分佈,評估肌少症風險。
當我們身體不舒服或功能異常,覺得生了病(ilness),就會去找醫師。而醫師會下診斷(diagnosis),再根據診斷決定治療方式。診斷大致上分二類,一類是身體方面的疾病,英文用disease表示,這類疾病大多都能找出身體上的病因;另一類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因為很少能找出身體方面的病因,所以英文用disorder這個字,表示身體功能失調、失序。還有一些診斷更是模糊,不但找不到身體上的病因,甚至能不能成為一個診斷,專家的意見都不一致,於是就把相關的症狀聚集在一起,稱為症候群。慢性疲勞症候群就是這樣的一種疾病。
診斷標準
必須經過臨床的評估,為醫學上無法解釋的疲勞,而且患病超過6個月,並非因過度運動引起,充份休息也不會好,且因此活動明顯減少。至少要包括以下4個或更多的症狀:
1. 自覺記憶障礙
2. 喉嚨痠痛
3. 淋巴結壓痛
4. 肌肉痛
5. 關節痛
6. 頭痛
7. 睡不飽
8. 運動後超過24小時仍感到疲勞無力
此外,也必須排除因其他身體或精神疾病引起這些症狀的可能。
治療方法
基本上仍要針對病因治療,可能的身體病因包括感染、肌肉問題、神經內分泌問題等等,可能的精神病因包括憂鬱、焦慮、性格、生活壓力、對精神疾病的污名化等等。若有可治的病因,當然要對症下藥;其次,則要協助澄清生活壓力,以及解決之道;若發現有憂鬱、焦慮情緒,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是很好的選擇。
簡單的說,面對慢性疲勞症候群,可以採取『盡性知命』的態度。盡性,就是盡力瞭解這個疾病,除了自己認真搜尋相關知識外,也要信任專家的意見,配合醫師的治療與建議,努力維持該有的生活與作息。知命,就是要知道醫學雖然還有進步的空間,但不要因為檢查的結果正常,反而懷疑有檢查不出來的不治之症,而要求更進一步的檢查。只要不危及生命,試著學會與症狀共存,避免過度的焦慮與憂鬱,以防止症狀惡化。
登革熱好發在熱帶及亞熱帶國家,台灣每年五月起氣候潮溼溫暖,進入登革熱流行季節。藉由『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叮咬傳播,蚊體特徵為身體黑色,腳上有白斑。『埃及斑蚊』多棲息在室內尤其是深色之窗簾、衣服、布幔等陰暗處;『白線斑蚊』原為森林地區蚊種,演化適應了城市環境,多停留在植物或戶外陰涼處。只要環境中存在適當的孳生源,登革熱流行就不會止息。(註:孳生源為任何積水、病媒蚊能夠產卵衍生後代的容器,即『所有積水容器』)。
感染發病
登革熱經由帶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將病毒注入人體內増殖,除非病媒蚊死亡,否則牠終生具有傳染病毒的能力。發病症狀: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骨頭痛、出疹或噁心、嘔吐等,潛伏期約 3-8 天。發病前 1 天至發病後 5 天為「可感染期」,此時被病媒蚊叮咬就有可能發病。登革出血熱較為嚴重,發病3-4天後身體會有出血現象,例如皮下出血、牙齦、眼結膜、鼻、胃、子宮出血,也有人出現腹水和肋膜腔積水。若未及時就醫治療,死亡率可達10~50%。
檢驗治療
醫院是防疫第一線,為積極發現登革熱疑似病例,杜絕境外移入個案造成本土疫情延燒,就醫時可先做血液快速檢測,掌握時效及早介入防治措施。不論檢測結果陽性或陰性,需再經疾病管制署實驗室更多項檢驗以確診。目前沒有治療特效藥物:(1)一般採行支持性療法,遵照醫師指示服藥、休息、補充水分,症狀在感染後1-2週會自行痊癒。(2)自發病後五日內,注意預防蚊蟲叮咬,避免將疾病傳給家人或周遭朋友。
防疫措施
104年12月全球首支登革熱四價活性減毒疫苗問世,適用9- 45歲的兒童及成人,在墨西哥、菲律賓、巴西及薩爾瓦多已陸續上市,臺灣尚未核准。其實積極清除環境中積水容器,杜絕病媒蚊孳生才可根本防治,建議:(1)家中裝設紗窗紗門 (2)穿著淺色長袖衣褲 (3)睡覺時掛蚊帳 (4)使用捕蚊燈或電蚊拍 (5)必要時塗抹含DEET防蚊藥劑 (6)生病期間儘量在家休息。
病媒蚊對於叮咬對象並無選擇性,一旦社區發生登革熱病例,社區內每個人都有可能被傳染,甚至造成群體傳播。大家共同落實病媒蚊孳生源的清除並維護,才可避免社區發生登革熱大流行。
還記得女子奧運舉重金牌選手在世界矚目下舉起槓鈴,鈴聲響起,全場歡聲雷動的片刻嗎? 回想一下,前兩天去菜市場多買了幾樣菜提回家就感覺手臂好痠啊,為甚麼呢?
肌肉,是所有動作的基礎,人體由骨骼組成基本架構,在神經的支配下,肌肉透過收縮伸展去牽引骨骼,讓我們可以健步如飛,追公車、搬重物、打掃庭院,甚至完成一場鐵人三項比賽。肌力在演化上是人類老祖宗攸關生存的要件,不管與野獸搏鬥還是逃命,沒有足夠的肌力,就準備成為別人的午餐。當人體缺少肌力,我們恐怕連從床上翻身都有困難,更別說旋開瓶蓋了。現代人類的生活型態越來越輕鬆,拿起手機就搞定大半的事情,有沒有想過,用進廢退的肌肉會不會在不知不覺中流失了呢? 這個問題,讓我們透過肌力檢測來回答吧。
肌力檢測依目的和對象而有所不同,可做為訓練的依據,也可做為判斷疾病的風險,對於運動選手,教練會用器械去測量或推估最大反覆次數(repetition maximum, RM),再安排適合的訓練菜單。對於年長者,醫師可以利用肌力檢測來診斷肌少症。此外,依特定測試部位,也可選擇不同的項目。簡單來說,肌力檢測提供了一個功能性的試驗,用來判斷人們是否有足夠的肌力適應所需,例如競技運動或是日常生活。
許多人習慣接受定期健康檢查,但卻未必意識到肌力檢測其實也是健康檢查的一環,除了抽血量血壓和影像檢查,更應該建立健康體適能的觀念。體適能要素除了人們較熟知的心肺耐力之外,其實還包含了肌力,柔軟度、平衡感、敏捷性、反應力等等,而肌力檢測,顧名思義就是測量肌肉的力量,而肌力與健康息息相關。其中,握力計是一個操作容易,且能預測疾病的簡易工具,研究顯示較佳的握力與較低的死亡率呈正相關,肌少症也採用握力計來輔助診斷,男性握力小於26公斤,女性握力小於18公斤,若身體組成分析同時發現肌肉量不足,便符合臨床上肌少症的診斷。
對於年長者,步行速度是重要的健康指標,隨著年齡增加,負責快速收縮的肌纖維(白肌或快縮肌)數量會顯著下降,負責持久收縮的肌纖維(紅肌或慢縮肌)則相對維持,導致年老時行動變得緩慢,跌倒的風險大增。因此測量步行速度,算是一種變相的肌力檢測。若要分別測試上下肢肌耐力,也可以測試啞鈴一分鐘手臂二頭肌彎舉,和30秒內從椅子上站起坐下的次數。一般國民體適能檢測中,會使用一分鐘仰臥起坐的次數來做為肌耐力的測定項目。肌力檢測完成後,對照常模能比較與同年齡層的優劣程度和風險高低。
養肌防老,肌不可失,你準備好進行肌力檢測了嗎?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使用。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