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參加我們的健康講座活動,西園醫院關心您的健康,每月定期規劃一系列課程,包括院內健康講座、社區健康活動,更多活動訊息,歡迎洽詢衛教室及社區醫學科。服務電話:(02)2307-6968 #1527
去年有知名節目主持人接受取石手術,取出體內共108顆結石,驚人的數量讓民眾印象深刻;接下來進入炎熱的夏季,更是尿路結石好發的季節。究竟尿路結石有哪些症狀或警訊呢?結石是泌尿道常見的疾病,在台灣有結石的患者約占10%左右,所以你一定聽過身邊有人罹患尿路結石。 警訊1:突發性劇烈疼痛 尿路結石的患者,常見症狀是突發性劇烈疼痛,可能在半夜睡覺時,可能在日常工作時,而且非常難受,痛到刻苦銘心,恨不得直奔醫院打上一支強力止痛針;而且在結石手術處理或是排出之前,常反覆性發作,造成患者極大的不適。 警訊2:血尿、尿液顏色深 另外一個常見症狀是血尿,可能是鮮紅血尿伴隨解尿時的灼熱刺痛感,也有可能看起來是深黃色。當喝很多水,但尿液顏色看起來還是很深,就要小心有沒有血尿的問題。 警訊3:排尿量、排尿習慣改變 排尿量突然減少、排尿次數增加或是排尿困難,也有可能是結石造成的症狀。接受泌尿道感染治療或是攝護腺肥大的患者,仍持續出現解尿方面的症狀時,也要小心是不是由尿路結石所導致,特別是攝護腺很大的男性,容易導致膀胱結石無法排出。 ▎尿路結石的產生與高風險族群 尿液從腎臟製造,會排出各式各樣的物質,若是尿量不足,使得尿液中的鈣離子、草酸或是尿酸等濃度過高,就容易使得結晶體更加濃縮沉澱、形成結石。夏天由於天氣炎熱,水分蒸發或是流汗排出,若沒注意補充水分,就容易導致結石,大約是冬季好發的3~5倍。 哪些人容易產生尿路結石呢?首先,家中有尿路結石病史的親人要小心,可能跟遺傳基因有關,或跟家中飲食習慣也有關聯;再來,每日的喝水量不足也容易發生結石;一些職業的工作者也要小心,像是高溫炎熱環境下工作的工人、廚師等,或是工作性質無法有足夠的飲水量、會有憋尿的行為的職業駕駛、櫃台服務員等。另外,尿酸控制不佳、痛風發作的患者,也容易產生尿酸結石。 ▎尿路結石的治療與預防 尿路結石要如何治療呢?一般根據結石的大小、位置、是否造成腎功能的影響以及患者感染的嚴重程度來個別判斷。若是小於0.5公分的結石,沒有嚴重堵塞的情況,也沒有嚴重腎衰竭或感染發炎,可考慮藥物治療加上大量喝水,有機會自行排出。若結石較大,0.5到2公分左右,或是有明顯堵塞症狀,導致腎功能變差,則要積極施做手術,可以選擇做體外震波碎石手術,將結石利用能量擊碎之後排出。若是大於2公分的結石,或是體外震波碎石效果不佳,就要用手術的方式清除結石,選擇做內視鏡手術,膀胱鏡、輸尿管鏡或是腎臟鏡的手術,或是直接開腹,打開膀胱、切開輸尿管或是腎臟直接取石的手術。 預防尿路結石,一定要每天適量飲水,喝到足夠每天有2000cc以上的尿量;有代謝性疾病尿酸過高者,請控制好飲食,減少高普林食物的攝取;容易泌尿道感染,請配合醫師控制好感染的症狀;有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的人也記得要治療矯正;平時沒有發作的人,也請3到6個月定時返回泌尿科門診追蹤檢查。 尿路結石,在炎熱的季節更容易發作,請大家注意以上建議事項,減少結石的產生,發作時請立即就醫,積極配合醫師建議處理,避免腎衰竭或嚴重敗血症的發生。 認識醫師
一般民眾有「吃西藥會傷胃」的迷思,尤其是長者,所以看診時常要求醫師加開胃藥。胃藥確實可減少胃酸過多造成的不適,但卻不是萬靈丹。民眾若自行服用,有時不但對病情沒幫助,反而會影響原本的藥物療效。胃酸是胃的主要分泌物,可輔助消化食物,若分泌不足,會有灼熱、噁心、反胃等不適感;但若過量,反而會侵蝕胃粘膜,易導致胃食道逆流、胃潰瘍等疾病。某些藥物的確會傷胃,但造成的機轉不同,要先了解藥物和胃之間的關係,才能釐清如何使用胃藥。常見需搭配胃的藥物包括:
雙腳水腫、貧血、呼吸不順且喘、皮膚發癢……當出現這些症狀時,民眾習慣去特定科別門診就診,但結果可能出乎大家意料之外──這些症狀,也可能與「肝硬化」有關。🔺案例一 42歲的大樓管理員王先生,自年輕時即每週喝酒2~3天,又時常痛風發作,長期使用止痛藥。最近自覺面色蠟黃、尿量減少合併雙腳出現水腫現象,至腎臟科檢查,尿液檢查無異常,唯抽血腎臟肌酸酐數值稍高。 🔺案例二 60歲搬運工林先生,最近發現傷口容易出血不止,且肢體易瘀青,偶然於健康檢查發現有貧血情形,求助血液科,發現除血色素偏低外,另白血球及血小板數目亦減少。 🔺案例三 53歲菸酒商張小姐,最近走路會喘且呼吸不順、咳嗽、右側胸悶,從小無氣喘病史,每日抽菸十根,菸齡30多年,胸腔科檢查發現右側肋膜積水。 🔺案例四 48歲家庭主婦陳女士,最近容易皮膚癢,且皮膚上可見像蜘蛛的紅色微血管,雙手掌亦有紅斑,皮膚科醫師發現她的自體免疫抗體檢查為陽性。 ▎肝硬化無聲無息 早期不易察覺 以上四個案例,最後都轉至腸胃肝膽內科,經超音波檢查及抽血後,確診為「肝硬化」。 案例一為「酒精性 肝硬化」合併腹水,已有肝腎症候群併發症,且又長期使用止痛藥,造成腎臟功能惡化。案例二是「慢性B型肝炎 肝硬化」,其母親死於肝癌,推測為B型肝炎母體垂直感染者,患者從未接受規則的門診追蹤。案例三是「慢性C型肝炎 肝硬化」,患者18歲時曾因急性闌尾炎併發腹膜炎手術,手術中有輸血記錄,推測為當時的輸血感染,患者亦不自知她為慢性C肝患者。案例四為「自體免疫肝炎 肝硬化」,好發於女性。 輕度肝硬化通常無明顯早期症狀,肝炎有可能無聲無息地進展至肝硬化,一旦出現不適,病情已較為嚴重。除以上肝硬化個案的症狀外,常見症狀還有疲倦、食慾不振、腹水、男性女乳化等。肝臟合成蛋白功能的衰退,導致血清白蛋白的降低,引起雙腳水腫,也易造成肋膜積水或腹水,這些積水直接壓迫到肺臟或橫膈膜,造成氣促(因肺容積減少而出現喘的症狀)。貧血則是因為肝硬化造成的肝門靜脈高壓合併脾臟腫大,引起紅血球的破壞增加,或是併發了胃食道靜脈瘤、消化性潰瘍或腸胃道血管異常增生的出血所致。 另外,現代人較多肥胖症及新陳代謝障礙(包含血糖血酯異常),後續脂肪肝造成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也可能是未來肝硬化的主因之一,不可不慎。 ▎肝功能指數異常 應持續追蹤治療 肝硬化患者也有可能其肝炎指數GOT(AST)、GPT(ALT)的抽血數值正常,這種病人其肝硬化的進展速度通常較慢或停止,我們稱之為「不活動性肝硬化」。相反的,活動性肝硬化則是指肝炎指數持續上升,纖維化也不斷持續進行,最後將演變為代償不良型肝硬化,並可能出現包含肝癌等嚴重併發症。 腸胃肝膽內科的腹部超音波、胃鏡大腸鏡檢查,都可提供肝硬化患者早期診斷與及時治療的好機會。面對肝功能指數異常,建議患者持續抽血追蹤肝炎指數回復到正常值,若持續肝炎指數異常,需找尋正確病因,力求可根治或矯正的方法。唯有如此,才能杜絕不自知的慢性肝炎狀態,降低日後產生肝硬化的機會。
「張醫師,我已經拉肚子很多天了,肚子又痛,怎麼辦?」最近天氣漸冷,門診遇到越來越多拉肚子的病患。一般來說,腸胃炎多半以腹瀉、嘔吐,合併肚子疼痛的症狀為主。臨床上,腸胃炎可分成兩種:「非感染性」和「感染性」腸胃炎,前者通常是食物毒素、藥物所引起;後者又可分為細菌性和病毒性感染。 ▎冬季好發諾羅病毒感染 細菌性腸胃炎病情較嚴重,易有血絲便或黏液便的症狀,病程較長,約7至14天左右,並且需要接受抗生素的治療;而病毒性腸胃炎較常出現如同流感症狀的肌肉痠痛和發燒,但症狀較輕微。 隨著冬季氣溫降低,也是病毒性腸胃炎的好發期。國內很多急性腸胃炎多以「諾羅病毒」引起的感染為主,常有群聚感染的案例出現。所以,幼兒園和國小孩童都是高風險族群,接著是照顧這些小朋友的家人,特別是老人家因免疫力較差,都是易感染的對象。 ▎諾羅病毒的預防和照護 諾羅病毒傳染力強,目前仍無特效藥可治療,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預防,例如進食前或如廁後務必勤洗手、食物煮熟後再食用。病患如果出現持續水瀉症狀,建議先禁食,並補充足夠的水分和電解質,但市售的運動飲料常含有高濃度的糖分,會導致炎症持續惡化和拉肚子;所以,務必使用稀釋過的運動飲料(溫水和運動飲料比例 1:1)來填補失去的電解質,如果症狀仍持續超過2~3天,請及早就醫。 當水瀉症狀較緩解的時候,病患可以先嘗試吐司、饅頭和白粥等較清淡的食物,盡量避免攝取高糖、高油和高纖維的食物。另外,易引起脹氣的豆奶類和刺激性食物也不建議提前攝取,等到排出固態大便,才表示腸胃修復差不多了。 另外,有病患會自行購買、服用成藥和止瀉藥來治療症狀,其實這樣的行為是不對和危險的,因為不當的止瀉反而會增加腸內致病菌的量,導致病情惡化。如果民眾有出現血絲便、黏液便,請勿隨意服用止瀉藥,應盡快就醫找出病因,避免潛在的健康風險。
又到了歲末年終,太陽不再肆虐,氣溫不熱,出汗量變少了,皮膚也比較容易照顧,民眾因此興起在年終進行肌膚大掃除的念頭。終日風吹日曬雨淋,加上空氣汙染,工作壓力伴隨生活作息不正常、飲食油膩不當,都會造成肌膚老化傷害。舉凡痘痘、濕疹、過敏、甚至斑點皺紋加深,通通都與這些因素有關。平日做好保養與防範措施,尤其是防曬,與充足的睡眠,固然可以降低傷害的程度,但無論怎麼避免,仍有百密一疏的時候,所以趁年終來個肌膚違章建築大拆除,迎接新的年度開始是不錯的選擇。 ▎冬季肌膚保養須留意 年終為寒冬時節,溫度低,大家免不了泡澡或洗熱水澡,加上寒風吹襲,皮膚會比較乾燥龜裂。建議減少清潔劑量、縮短沐浴時間,身上的殘餘水分用輕輕按壓乾燥的方式,而非用力擦拭,配合保濕乳液,就可以大幅減少冬季濕疹皮膚脫屑的困擾。 ▎肌膚的常見問題與治療 長期戶外活動所累積的斑點、暗沉、色素沉著等困擾,可利用美白導入、果酸換膚、胜肽酸換膚或是光電雷射治療加以改善。明顯的曬斑,老人斑,色素性痣、刺青等也可以利用雷射來清除。術後應注意保濕防曬措施,避免接觸一手與二手菸,方能獲得最佳成果。 頑固的痘疤坑洞,可依照嚴重程度選擇果酸換膚、光電雷射、生長因子注射來治療,不過均需要多次的治療方能看到效果。酒糟泛紅、紅色痘疤印記,可以選擇染料脈衝或是染料皮秒雷射來淡化。 熟齡仕女的常見動靜態紋路,如抬頭紋,皺眉紋,魚尾紋,法令紋等等,肉毒桿菌素搭配玻尿酸注射,可以獲得改善。術後仍應做好防曬保濕的工作。 無明顯瑕疵的健康肌膚,也可趁此時進行溫和的護膚保養,經由代謝、循環、保濕三部曲課程,讓自己光彩奪目一番,再補充些膠原蛋白製劑與抗氧化劑,更可發揮錦上添花的效果。祝福大家新春新氣象,萬事如意,健康美麗。
「主任,我最近一個月右邊手臂整個麻痛,脖子往後仰就有電到的感覺,右手大拇指跟食指也麻麻的,後腦杓到了下午就緊緊的,很不舒服」。這是一位六十五歲左右的婦女,在市場牛肉攤的老闆娘,來到我門診時的主訴。經過X光檢查,發現第五、六頸椎椎間板有退化的現象,於是先安排復健拉脖子,並給予強效止痛藥物,經過兩週保守治療後,症狀未見好轉,因此進一步以磁振造影掃描,顯示第四、五、六頸椎椎間板突出、退化,有明顯神經壓迫。經過與病人詳細解釋及溝通後,病人接受了手術。我們採取前開第四、五、六椎間板切處,並分別植入一固定式支架及一個人工椎間板(見下圖),整個手術時間約一個半小時,出血量小於5 cc。術後四小時,病人即可下床、進食,無須導尿管留置;並於次日早上換藥後出院。術後使用軟式頸圈保護六週,術後當天下午,病人自覺疼痛已改善近八成,惟手指仍有些許麻木,兩週後症狀幾乎完全消失,並可回去市場,從事較輕鬆的工作。 ▎現代文明病 頸椎症狀多不自覺 頸椎的退化性病變,可說是現代人類的文明病之一。因為它除了跟病人本身體質有關,也和低頭性的工作(如牙醫師、電腦工作人員等)以及長時間滑手機有關。退化的部位,以第四、五、六頸椎最常見,除了椎間板突出壓到神經,引起手臂麻痛無力外,嚴重時,可能造成所謂的「頸椎脊髓病變(cervical myelopathy)」;這也是我們頸椎外科醫師最怕遇見的棘手問題。因這種神經壓迫是慢慢來的,就像溫水煮青蛙一般,症狀是慢慢出現,病人通常不自覺;等到出現步態不穩、手部靈活度變差、全身緊緊的、便秘、解尿困難時才來就醫。此時磁振造影影像常見到脊髓已有纖維化現象,這時才手術通常恢復緩慢且不完全,甚至不會恢復,所以必須要小心診斷及治療。 個人從事頸椎的手術已經二十幾年,病例數已破兩千例,回想起這二十年來的進步,可以說是突飛猛進,就好像手機的進步發展,完全超乎想像。其中包括了更好的擴張器、顯微鏡的使用及更新,高速電鑽、固定支架、人工椎間板、人工骨等等,都使得手術更快、更安全,傷口小、軟組織破壞少、出血量少;所以病人的恢復也更快,幾乎95%的病人術後隔天就可出院。 ▎充分醫病溝通 促進醫療最佳結果 「有病就要看醫生」,這句話常被用來當開玩笑的嘲弄用語。事實上,脊椎有問題一定要先看醫師,不要因為害怕而尋求偏方,導致病情延誤。個人在門診看病時,常與病人強調幾個觀念,在此與大家分享: 首先,「不是所有的毛病都要開刀」,而是要依問題的輕重及病人狀況而定,能夠吃藥、復健的保守治療都應該先嘗試。第二,要「多問幾個意見」,所謂的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甚至第三、四個意見,才能讓自己更了解病況,並且對治療方式更有信心。最後,就是「醫病共享決策」;病人必須對自己的問題,其原因及治療方式有充分的了解,再與可信任的醫師共商解決的方法,才能獲得最佳結果。 科學的進步日新月異,資訊取得越來越透明、方便,頸椎的手術不再像十年、二十年前那樣令人害怕,大家可從網路多獲取一些知識,也多與醫師溝通,如此就不會延誤了治療的時機,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65歲許先生近幾個月覺得膝蓋疼痛,嘗試各種保守治療,都不見效,改赴骨科透過磁振造影檢查,發現竟是「膝關節缺血性壞死」造成,且需要手術治療。許先生聽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大多是因過度飲酒引起,但當聽到「膝關節缺血性壞死」時,不菸不酒的他百思不得其解,究竟甚麼是「膝關節缺血性壞死」?又是甚麼原因造成的呢? ▎診斷方式 膝關節缺血性壞死並不是常見的膝關節疾病,因症狀與退化性關節炎類似,民眾經常四處求醫卻無法根治。通常X光檢查隱約可見股骨內髁有黑影,再以磁振造影檢查,可明顯看出病灶! 🔺症狀 膝蓋疼痛、關節腫脹、跛行、關節活動角度受限等 🔺好發族群 60歲以上病人,以女性居多,患處位於大腿骨靠近膝關節內側,發生原因不明,可能與服用類固醇或外傷有關,使骨髓內供血量不足,使血管循環不良。 ▎治療方式→取決於壞死範圍的大小 -壞死面積小於2平方公分:考慮使用止痛藥物、穿戴護膝等保守治療,若不見效,可透過關節鏡手術修整軟骨及骨頭減壓 -壞死面積大於2.5平方公分:若病人年紀小於55歲,可考慮高位脛骨截骨手術治療,延長膝關節使用時間約5~15年,爭取延緩人工膝關節置換的時間;若病人年紀大於60歲,建議選擇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護膝要領 ✅維持標準體重,避免肥胖增加膝蓋負擔 ✅平時多訓練膝關節周圍肌肉,降低關節磨損機率 ✅避免不當使用類固醇等藥物、酗酒和抽菸,以免增加關節病變機會 ✅運動時量力而為,年長者可使用彈性護膝維持關節穩定性,但應間歇性穿戴,以免肌肉過度依賴護膝而加速退化 提醒民眾,膝關節缺血性壞死若沒有及早確診並接受治療,未來很可能發展成嚴重退化性骨關節炎,建議有膝蓋疼痛的困擾,應赴醫釐清病因,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使用。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