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肥胖定義 |
體重過輕 BMI<18.5 |
健康體位 18.5<=BMI<24 |
體位異常 ● 過重:24 ≦ BMI < 27 ● 輕度肥胖:27 ≦ BMI < 30 ● 中度肥胖:30 ≦ BMI < 35 ● 重度肥胖:BMI ≧ 35 ● 腰圍:男性≧ 90 公分、女性≧ 80 公分 |
危險因子 |
一、腹部肥胖 男性腰圍≧90公分(35吋半) 女性腰圍≧80公分(31吋半) |
二、血壓上升 收縮血壓 ≧ 130 mmHg 或 舒張血壓 ≧ 85 mmHg |
三、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偏低(HDL-C) 男性 <40 mg/dl 女性 <50 mg/dl |
四、空腹血糖上升 空腹血糖 ≧100 mg/dl |
五、三酸甘油酯上升(TG) 三酸甘油酯 ≧150 mg/dl |
本院CT640切快速電腦斷層掃描儀,提供:電腦斷層冠狀動脈鈣化指數(CAC)、電腦斷層冠狀動脈攝影(CTA)、腹部電腦斷層檢查(Liver&Pancrease)、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非侵入性快速檢查,可精確偵測及篩檢最難發現的冠狀動脈血管阻塞、早期肺癌、肝癌及胰臟癌。CT640切快速電腦斷層掃描儀的幅射劑量相當低,對人體健康影響很小。56歲男性,左半身多年前曾因中風輕癱,由於偶有心窩悶痛,各項檢查無法排除有冠心病機會,故由醫師轉來影像醫學部,進行「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術(CCTA)」檢查。結果發現左前降枝中段一小段完全阻塞(如下圖1),心臟科醫師立即安排心導管檢查並安裝支架,解除了日後可能有心肌梗塞的危機。
健行、登山、騎單車,雖然運動可以促進骨骼健康、預防骨科疾病,但若運動過程中沒有做好膝蓋防護,尤其是下坡時容易增加膝蓋承受力,使關節軟骨磨損,進而出現發炎、疼痛等症狀,若長期置之不理,可能使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不可不慎。隨著退化性膝關節炎人口急遽攀升,近期門診也發現此疾病的年齡層有下降趨勢,推測為運動時沒有做好防範措施,使得膝關節過度使用或施力不當,造成膝關節內側磨損。因此,當出現關節紅腫熱痛、蹲下有困難時,民眾就應該有所警覺,代表膝蓋內部已經出現發炎積水的情形,此時必須立刻就醫治療。 通常會依照症狀及X光影像,觀察軟骨磨損的程度,並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最佳的保守治療,是透過肌肉訓練、減重和改變生活型態,如減少爬山、跑步等會增加關節磨損的動作,改為游泳、騎自行車等運動;平時穿著鞋跟較軟的鞋子,可以在運動時有效吸收從足底往膝蓋傳導的能量,以減少膝關節的負荷,若症狀嚴重,則需以枴杖助行,才能使走路時關節面受力平均,減少疼痛。 ▌三招護膝運動 提升肌力與關節穩定 為避免出遊時造成雙膝不適,民眾不妨平時在家透過三招「護膝運動」,多訓練膝蓋周圍的肌肉,提升肌力並增加關節的穩定性,避免膝關節內側損傷。 ✅強化股四頭肌運動:坐在椅子上挺直背部,單腳伸直後抬起,與上半身呈90度,腳尖向內勾,維持10秒後換腳,每腳做15次。 ✅抱膝運動:坐在椅子上,雙手抱單膝往身體靠近,維持30秒後放下再換腳,每腳做5次。 ✅壓膝運動:坐在椅子上挺直背部,將膝蓋伸直、放在另一張同樣高度的椅子上,雙手輕壓膝蓋,維持30秒後換腳,每腳做5次。 多數膝關節疼痛的問題,初期可透過調整生活習慣、提升肌力等方式改善,但若關節不適的症狀遲未消退,仍建議尋求正規醫療協助,以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效。
40歲男性,門診主訴當日下午開始出現深色尿液,併有雙側大腿痠痛,但解尿並無灼熱疼痛情形。無過去病史,近日無服用任何藥物,當日上午有做健身及重量訓練。門診理學檢查發現,生命徵象(體溫、呼吸、心跳、血壓)均正常,僅左側大腿明顯腫脹及出現壓痛,但並無肋脊角敲痛現象。抽血檢查發現肝指數異常(GOT 219 / GPT 95,正常值均為40以下),肌酸激酶偏高(CPK 28803,正常值140以下),尿液檢查發現尿蛋白(2+)濃度高,潛血3+。▌前言 國內運動風氣盛行,如自行車、馬拉松、健身、瑜珈等皆廣受歡迎,但伴隨而來的是各式各樣急性運動傷害,從輕微的肌肉酸痛、扭傷、韌帶傷害、肌腱發炎,到嚴重的骨折、脫臼等,屢見不鮮。上述個案即是典型的「運動引發的橫紋肌溶解症」。 在高溫環境,如果未做好熱身,或平常沒有鍛鍊、忽然一次接受高強度並超過自己耐受程度的運動,或在潮濕悶熱環境下長期進行勞力密集工作、未補充足夠水分,就容易發生這樣的情形。其表現與延遲性肌肉酸痛或泌尿道疾病有部分類似,容易被忽略。若發生橫紋肌溶解症,輕則補充水分、多休息;重則需要住院觀察,更甚者會有急性腎衰竭及生命危險,不可不慎!
去年有知名節目主持人接受取石手術,取出體內共108顆結石,驚人的數量讓民眾印象深刻;接下來進入炎熱的夏季,更是尿路結石好發的季節。究竟尿路結石有哪些症狀或警訊呢?結石是泌尿道常見的疾病,在台灣有結石的患者約占10%左右,所以你一定聽過身邊有人罹患尿路結石。 警訊1:突發性劇烈疼痛 尿路結石的患者,常見症狀是突發性劇烈疼痛,可能在半夜睡覺時,可能在日常工作時,而且非常難受,痛到刻苦銘心,恨不得直奔醫院打上一支強力止痛針;而且在結石手術處理或是排出之前,常反覆性發作,造成患者極大的不適。 警訊2:血尿、尿液顏色深 另外一個常見症狀是血尿,可能是鮮紅血尿伴隨解尿時的灼熱刺痛感,也有可能看起來是深黃色。當喝很多水,但尿液顏色看起來還是很深,就要小心有沒有血尿的問題。 警訊3:排尿量、排尿習慣改變 排尿量突然減少、排尿次數增加或是排尿困難,也有可能是結石造成的症狀。接受泌尿道感染治療或是攝護腺肥大的患者,仍持續出現解尿方面的症狀時,也要小心是不是由尿路結石所導致,特別是攝護腺很大的男性,容易導致膀胱結石無法排出。 ▎尿路結石的產生與高風險族群 尿液從腎臟製造,會排出各式各樣的物質,若是尿量不足,使得尿液中的鈣離子、草酸或是尿酸等濃度過高,就容易使得結晶體更加濃縮沉澱、形成結石。夏天由於天氣炎熱,水分蒸發或是流汗排出,若沒注意補充水分,就容易導致結石,大約是冬季好發的3~5倍。 哪些人容易產生尿路結石呢?首先,家中有尿路結石病史的親人要小心,可能跟遺傳基因有關,或跟家中飲食習慣也有關聯;再來,每日的喝水量不足也容易發生結石;一些職業的工作者也要小心,像是高溫炎熱環境下工作的工人、廚師等,或是工作性質無法有足夠的飲水量、會有憋尿的行為的職業駕駛、櫃台服務員等。另外,尿酸控制不佳、痛風發作的患者,也容易產生尿酸結石。 ▎尿路結石的治療與預防 尿路結石要如何治療呢?一般根據結石的大小、位置、是否造成腎功能的影響以及患者感染的嚴重程度來個別判斷。若是小於0.5公分的結石,沒有嚴重堵塞的情況,也沒有嚴重腎衰竭或感染發炎,可考慮藥物治療加上大量喝水,有機會自行排出。若結石較大,0.5到2公分左右,或是有明顯堵塞症狀,導致腎功能變差,則要積極施做手術,可以選擇做體外震波碎石手術,將結石利用能量擊碎之後排出。若是大於2公分的結石,或是體外震波碎石效果不佳,就要用手術的方式清除結石,選擇做內視鏡手術,膀胱鏡、輸尿管鏡或是腎臟鏡的手術,或是直接開腹,打開膀胱、切開輸尿管或是腎臟直接取石的手術。 預防尿路結石,一定要每天適量飲水,喝到足夠每天有2000cc以上的尿量;有代謝性疾病尿酸過高者,請控制好飲食,減少高普林食物的攝取;容易泌尿道感染,請配合醫師控制好感染的症狀;有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的人也記得要治療矯正;平時沒有發作的人,也請3到6個月定時返回泌尿科門診追蹤檢查。 尿路結石,在炎熱的季節更容易發作,請大家注意以上建議事項,減少結石的產生,發作時請立即就醫,積極配合醫師建議處理,避免腎衰竭或嚴重敗血症的發生。 認識醫師
一般民眾有「吃西藥會傷胃」的迷思,尤其是長者,所以看診時常要求醫師加開胃藥。胃藥確實可減少胃酸過多造成的不適,但卻不是萬靈丹。民眾若自行服用,有時不但對病情沒幫助,反而會影響原本的藥物療效。胃酸是胃的主要分泌物,可輔助消化食物,若分泌不足,會有灼熱、噁心、反胃等不適感;但若過量,反而會侵蝕胃粘膜,易導致胃食道逆流、胃潰瘍等疾病。某些藥物的確會傷胃,但造成的機轉不同,要先了解藥物和胃之間的關係,才能釐清如何使用胃藥。常見需搭配胃的藥物包括: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使用。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