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參加我們的健康講座活動,西園醫院關心您的健康,每月定期規劃一系列課程,包括院內健康講座、社區健康活動,更多活動訊息,歡迎洽詢衛教室及社區醫學科。服務電話:(02)2307-6968 #1527
歡迎參加我們的健康講座活動,西園醫院關心您的健康,每月定期規劃一系列課程,包括院內健康講座、社區健康活動,更多活動訊息,歡迎洽詢衛教室及社區醫學科。服務電話:(02)2307-6968 #1527
主題: | 認識DNR |
日期: | 11/1(一) 10:00:10:30 |
地點: | 2樓家醫科候診區 |
講者: | 陳雨青 社工 |
主題: | 用藥安全 |
日期: | 11/8(一) 10:00:10:30 |
地點: | 2樓家醫科候診區 |
講者: | 藥師 |
主題: | 健康樂活動一動16 |
日期: | 11/4(四) 10:30-11:30 |
地點: | 小德蘭堂(興寧街70號)(限60歲以上,報名電話02-23028934) |
講者: | 高祥傑 教練 |
主題: | 淺談尿酸與痛風 |
日期: | 11/10(三) 09:30-11:30 |
地點: | 華興教會(西藏路217號)(限60歲以上,報名電話02-23015171) |
講者: | 劉品 醫師 |
主題: | 健康樂活動一動17 |
日期: | 11/11(四) 10:30-11:30 |
地點: | 小德蘭堂(興寧街70號)(限60歲以上,報名電話02-23028934) |
講者: | 高祥傑 教練 |
主題: | 健康樂活動一動18 |
日期: | 11/18(四) 10:30-11:30 |
地點: | 小德蘭堂(興寧街70號)(限60歲以上,報名電話02-23028934) |
講者: | 高祥傑 教練 |
主題: | 健康樂活動一動19 |
日期: | 11/25(五) 10:30-11:30 |
地點: | 小德蘭堂(興寧街70號)(限60歲以上,報名電話02-23028934) |
講者: | 高祥傑 教練 |
歡迎參加我們的健康講座活動,西園醫院關心您的健康,每月定期規劃一系列課程,包括院內健康講座、社區健康活動,更多活動訊息,歡迎洽詢衛教室及社區醫學科。服務電話:(02)2307-6968 #1527
主題: | 暫停院內講座至10月底 |
日期: | - |
地點: | - |
講者: | - |
主題: | 健康樂活動一動12 |
日期: | 10/7(四) 10:30-11:30 |
地點: | 小德蘭堂(興寧街70號)(限60歲以上,報名電話02-23028934) |
講者: | 高祥傑 教練 |
主題: | 智在樂活 |
日期: | 10/8(五) 10:30-11:30 |
地點: | 小德蘭堂(興寧街70號)(限60歲以上,報名電話02-23028934) |
講者: | 陳孟儒 心理師 |
主題: | 健康樂活動一動13 |
日期: | 10/14(四) 10:30-11:30 |
地點: | 小德蘭堂(興寧街70號)(限60歲以上,報名電話02-23028934) |
講者: | 高祥傑 教練 |
主題: | 健康樂活動一動14 |
日期: | 10/21(四) 10:30-11:30 |
地點: | 小德蘭堂(興寧街70號)(限60歲以上,報名電話02-23028934) |
講者: | 高祥傑 教練 |
主題: | 提升免疫力,健康不費力 |
日期: | 10/22(五) 10:30-11:30 |
地點: | 小德蘭堂(興寧街70號)(限60歲以上,報名電話02-23028934) |
講者: | 鍾佩璇 營養師 |
主題: | 愛腎保健康 |
日期: | 10/27(三) 09:30-11:30 |
地點: | 華興教會(西藏路217號)(限60歲以上,報名電話02-23015171) |
講者: | 陳慧君 個管師 |
主題: | 健康樂活動一動15 |
日期: | 10/28(四) 10:30-11:30 |
地點: | 小德蘭堂(興寧街70號)(限60歲以上,報名電話02-23028934) |
講者: | 高祥傑 教練 |
健行、登山、騎單車,雖然運動可以促進骨骼健康、預防骨科疾病,但若運動過程中沒有做好膝蓋防護,尤其是下坡時容易增加膝蓋承受力,使關節軟骨磨損,進而出現發炎、疼痛等症狀,若長期置之不理,可能使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不可不慎。隨著退化性膝關節炎人口急遽攀升,近期門診也發現此疾病的年齡層有下降趨勢,推測為運動時沒有做好防範措施,使得膝關節過度使用或施力不當,造成膝關節內側磨損。因此,當出現關節紅腫熱痛、蹲下有困難時,民眾就應該有所警覺,代表膝蓋內部已經出現發炎積水的情形,此時必須立刻就醫治療。 通常會依照症狀及X光影像,觀察軟骨磨損的程度,並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最佳的保守治療,是透過肌肉訓練、減重和改變生活型態,如減少爬山、跑步等會增加關節磨損的動作,改為游泳、騎自行車等運動;平時穿著鞋跟較軟的鞋子,可以在運動時有效吸收從足底往膝蓋傳導的能量,以減少膝關節的負荷,若症狀嚴重,則需以枴杖助行,才能使走路時關節面受力平均,減少疼痛。 ▌三招護膝運動 提升肌力與關節穩定 為避免出遊時造成雙膝不適,民眾不妨平時在家透過三招「護膝運動」,多訓練膝蓋周圍的肌肉,提升肌力並增加關節的穩定性,避免膝關節內側損傷。 ✅強化股四頭肌運動:坐在椅子上挺直背部,單腳伸直後抬起,與上半身呈90度,腳尖向內勾,維持10秒後換腳,每腳做15次。 ✅抱膝運動:坐在椅子上,雙手抱單膝往身體靠近,維持30秒後放下再換腳,每腳做5次。 ✅壓膝運動:坐在椅子上挺直背部,將膝蓋伸直、放在另一張同樣高度的椅子上,雙手輕壓膝蓋,維持30秒後換腳,每腳做5次。 多數膝關節疼痛的問題,初期可透過調整生活習慣、提升肌力等方式改善,但若關節不適的症狀遲未消退,仍建議尋求正規醫療協助,以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效。
40歲男性,門診主訴當日下午開始出現深色尿液,併有雙側大腿痠痛,但解尿並無灼熱疼痛情形。無過去病史,近日無服用任何藥物,當日上午有做健身及重量訓練。門診理學檢查發現,生命徵象(體溫、呼吸、心跳、血壓)均正常,僅左側大腿明顯腫脹及出現壓痛,但並無肋脊角敲痛現象。抽血檢查發現肝指數異常(GOT 219 / GPT 95,正常值均為40以下),肌酸激酶偏高(CPK 28803,正常值140以下),尿液檢查發現尿蛋白(2+)濃度高,潛血3+。▌前言 國內運動風氣盛行,如自行車、馬拉松、健身、瑜珈等皆廣受歡迎,但伴隨而來的是各式各樣急性運動傷害,從輕微的肌肉酸痛、扭傷、韌帶傷害、肌腱發炎,到嚴重的骨折、脫臼等,屢見不鮮。上述個案即是典型的「運動引發的橫紋肌溶解症」。 在高溫環境,如果未做好熱身,或平常沒有鍛鍊、忽然一次接受高強度並超過自己耐受程度的運動,或在潮濕悶熱環境下長期進行勞力密集工作、未補充足夠水分,就容易發生這樣的情形。其表現與延遲性肌肉酸痛或泌尿道疾病有部分類似,容易被忽略。若發生橫紋肌溶解症,輕則補充水分、多休息;重則需要住院觀察,更甚者會有急性腎衰竭及生命危險,不可不慎!
帕金森氏病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好發於六十歲以上老人。隨著老年人口比重提升,帕金森氏病患者有越來越多的趨勢。截至2020年底,臺灣65歲以上者占總人口數16%,預計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認識帕金森氏病變得刻不容緩。帕金森患者發病前其實都有預兆,當這些症狀出現,需多加注意,避免加速惡化。帕金森氏病早期診斷有四大症狀: 🔺 一、靜態性顫抖:通常由一側手抖開始,靜止休息時,拇指及食指輕微抖動,只要手一活動,抖動就消失。典型帕金森氏病甚至被形容如「搓藥丸或數鈔票」一樣的手抖。然而也有些病人先發現當他坐著不活動時,下肢會出現如打拍子般的腳抖。 🔺 二、僵硬:單側手腳感覺僵硬,及痠、麻、緊等不適感,病人自己有種使不上力的感覺,甚至呈現不自然的屈曲姿勢。手關節活動或被拉開時,有極大阻力。 🔺三、動作緩慢:單側手腳活動變得很慢、不靈活,活動起來會讓人感覺死板,不協調,跟不上對側肢體速度。 🔺四、走路困難:走起路來,單側手臂擺動減少,不協調,嚴重時會出現小碎步,腳像黏在地板上,甚至有一種「向前衝、停不住」的感覺。 帕金森氏症是因為腦中的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產量不足。當這些症狀發生時,病人腦中多巴胺細胞已有過半死亡凋零,必須及早到醫院接受檢查及治療,以免錯過最佳治療階段。 目前帕金森氏病治療是以內科為主、外科為輔之策略。內科主要採藥物治療,如同高血壓、糖尿病等許多老年人常見疾病,帕金森氏病雖然無法治癒,但透過適當藥物治療,不只病況得以控制,症狀及生活品質更可大幅改善,壽命也不會顯著縮短。 除藥物治療外,針對特定的帕金森氏病,如嚴重顫抖症或難治之異動症,亦可考慮以手術方法,如腦深層刺激手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予以治療;職能治療、物理治療以及語言治療,也可對於患者動作功能與語言吞嚥功能提供訓練協助。 帕金森氏病雖然是一種進行性神經疾病,但是病程較緩慢也比較良性。通常採藥物治療或輔以外科深腦刺激手術,可獲得良好改善,平均病程可達20年以上。帕金森氏病非絕症,及早就醫及早治療,人生一樣可以精采萬分。
「醫生,我只要一咳嗽就漏尿,完全沒辦法運動,甚至出門都要很小心,怕尷尬!」最近婦產科門診因尿失禁問題來就診的患者變多,其中占大部份的是生過小孩或停經後的婦女。女性尿失禁發生機率不少,根據流行病學調查,30至59歲的婦女有約30%於成年後曾有尿失禁的經驗,而其中一半的婦女覺得尿失禁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可是在台灣的婦女、尤其是年長一輩,通常會覺得尷尬而不願提起;即使在家人的支持下,鼓足勇氣至門診就醫,往往一聽到「開刀」,就心生畏懼,甚至不願再接受進一步評估或治療。 ▎尿失禁有哪些類型? 尿失禁的定義是指不由自主地漏尿,最常見的類型有: 1.壓力性尿失禁:漏尿發生於咳嗽、打噴嚏、提重物、大笑、跑跳等腹壓增加時。 2.急迫性尿失禁:尿急、還沒到廁所時就漏尿。 前者發生機率為後者的兩倍,「混合型尿失禁」則兼具以上兩者。另外還有「滿溢型」、「暫時性」、「持續性」尿失禁。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婦女最常見的「應力性尿失禁」。 造成應力性尿失禁的原因包括:懷孕、陰道生產、生產胎次較多、第二產程延長、肥胖、年紀大、女性荷爾蒙減少、長期腹壓增加的工作或疾病(如:慢性咳嗽與便秘)、以及抽菸。在此提醒女性朋友們一個觀念,懷孕本身就是尿失禁的危險因子,所以剖腹產後也可能發生尿失禁喔! ▎微創手術 小傷口、疼痛少、復原快 如果只是輕度的尿失禁,可用藥物、凱格爾運動、電刺激治療等方式來改善;但若每天都需用護墊以防止漏尿造成褲子弄濕,已經可以算是嚴重尿失禁,就需要進一步手術治療。大家不須聽到「開刀」就心生畏懼,尿失禁的手術治療這些年來進步神速。 多年前,尿失禁手術需在腹壁上開刀,像是「腹腔鏡手術」或「開腹手術」,不但傷口較大、恢復較慢,復發機率高,也容易留下疤痕影響美觀。1996年,瑞典醫師Dr. Ulmsten提出「尿道中段無張力性吊帶手術」,以人工材質製成之吊帶,置入尿道中段下方,在腹壓增加時會擠壓尿道中段,使尿不再漏出。隨著器械及技術的演進,現在只需在陰道內手術,外觀幾乎沒有傷口,當然也沒有疤痕的困擾,可以達到幾近完美的效果,對於尿失禁的患者可謂是一大福音。 這些吊帶手術架構於當今最流行的微創手術概念上:手術時間短(半小時左右)、傷口較小(只在腹部或會陰部有兩個不到一公分的小傷口)、術後疼痛少、住院時間短、較快回復正常生活。更重要的是術後併發症降低,解尿困難、尿滯留之機率較低。因為手術效果佳、短期成功率超過九成,且五年以上仍有80%以上完全治癒率,近年來幾乎取代了其他類型的手術,成為尿失禁手術的主流。 尿失禁,雖不會產生立即的危險,但對一個女人的身心傷害卻是很大的。面對它、解決它,才能還給女性更光明健康的生活。
俗稱「媽媽手」的「狄奎凡氏症(De Quervain’s Tendinosis)」,又稱「狹窄性肌腱滑膜炎」,是指控制拇指活動的兩條肌腱──外展拇長肌與伸拇短肌,因為長期的不當使用,以致發炎腫脹,與周遭組織摩擦增加,造成手腕關節附近的不適。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現在「媽媽手」已不侷限發生在媽媽身上了。一些日常活動如扭擰毛巾、握筆打字、點數鈔票、抱小孩、使用手機、剪刀等,這些長期使用手腕和拇指的重複性動作,日積月累下都容易促成「媽媽手」的發生。 「媽媽手」會導致患者的手腕拇指側疼痛,在手腕及拇指活動時尤其明顯,嚴重時更可能出現手腕拇指側腫脹,拇指活動不順及無力。 ▎避免媽媽手 適度伸展拇指肌肉 要預防及緩解「媽媽手」症狀,應避免拇指的過度及不當使用,減輕肌腱的負擔。例如在扭毛巾及抱小孩時,嘗試以「五指合併」的方式執行,讓手臂及其餘四指分擔動作壓力,減少拇指肌腱的受力。當長時間使用拇指工作後(如握筆、使用各種手部工具),可進行掌側肌肉伸展,並使其適當地休息,避免拇指一直處於屈曲及內收的位置。 除此之外,肌力的提升對於保護肌腱的健康也十分重要。將拇指放在完全外展和背屈的位置,也就是比「讚」的手勢,可以有效鍛鍊受影響的肌肉力量,對於避免「媽媽手」的復發也有很大幫助。 ▎「媽媽手」動作檢測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使用。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