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參加我們的健康講座活動,西園醫院關心您的健康,每月定期規劃一系列課程,包括院內健康講座、社區健康活動,更多活動訊息,歡迎洽詢衛教室及社區醫學科。服務電話:(02)2307-6968 #1527
歡迎參加我們的健康講座活動,西園醫院關心您的健康,每月定期規劃一系列課程,包括院內健康講座、社區健康活動,更多活動訊息,歡迎洽詢衛教室及社區醫學科。服務電話:(02)2307-6968 #1527
主題: | 暫停院內講座至10月底 |
日期: | - |
地點: | - |
講者: | - |
主題: | 健康樂活動一動12 |
日期: | 10/7(四) 10:30-11:30 |
地點: | 小德蘭堂(興寧街70號)(限60歲以上,報名電話02-23028934) |
講者: | 高祥傑 教練 |
主題: | 智在樂活 |
日期: | 10/8(五) 10:30-11:30 |
地點: | 小德蘭堂(興寧街70號)(限60歲以上,報名電話02-23028934) |
講者: | 陳孟儒 心理師 |
主題: | 健康樂活動一動13 |
日期: | 10/14(四) 10:30-11:30 |
地點: | 小德蘭堂(興寧街70號)(限60歲以上,報名電話02-23028934) |
講者: | 高祥傑 教練 |
主題: | 健康樂活動一動14 |
日期: | 10/21(四) 10:30-11:30 |
地點: | 小德蘭堂(興寧街70號)(限60歲以上,報名電話02-23028934) |
講者: | 高祥傑 教練 |
主題: | 提升免疫力,健康不費力 |
日期: | 10/22(五) 10:30-11:30 |
地點: | 小德蘭堂(興寧街70號)(限60歲以上,報名電話02-23028934) |
講者: | 鍾佩璇 營養師 |
主題: | 愛腎保健康 |
日期: | 10/27(三) 09:30-11:30 |
地點: | 華興教會(西藏路217號)(限60歲以上,報名電話02-23015171) |
講者: | 陳慧君 個管師 |
主題: | 健康樂活動一動15 |
日期: | 10/28(四) 10:30-11:30 |
地點: | 小德蘭堂(興寧街70號)(限60歲以上,報名電話02-23028934) |
講者: | 高祥傑 教練 |
成人肥胖定義 |
體重過輕 BMI<18.5 |
健康體位 18.5<=BMI<24 |
體位異常 ● 過重:24 ≦ BMI < 27 ● 輕度肥胖:27 ≦ BMI < 30 ● 中度肥胖:30 ≦ BMI < 35 ● 重度肥胖:BMI ≧ 35 ● 腰圍:男性≧ 90 公分、女性≧ 80 公分 |
危險因子 |
一、腹部肥胖 男性腰圍≧90公分(35吋半) 女性腰圍≧80公分(31吋半) |
二、血壓上升 收縮血壓 ≧ 130 mmHg 或 舒張血壓 ≧ 85 mmHg |
三、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偏低(HDL-C) 男性 <40 mg/dl 女性 <50 mg/dl |
四、空腹血糖上升 空腹血糖 ≧100 mg/dl |
五、三酸甘油酯上升(TG) 三酸甘油酯 ≧150 mg/dl |
本院CT640切快速電腦斷層掃描儀,提供:電腦斷層冠狀動脈鈣化指數(CAC)、電腦斷層冠狀動脈攝影(CTA)、腹部電腦斷層檢查(Liver&Pancrease)、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非侵入性快速檢查,可精確偵測及篩檢最難發現的冠狀動脈血管阻塞、早期肺癌、肝癌及胰臟癌。CT640切快速電腦斷層掃描儀的幅射劑量相當低,對人體健康影響很小。56歲男性,左半身多年前曾因中風輕癱,由於偶有心窩悶痛,各項檢查無法排除有冠心病機會,故由醫師轉來影像醫學部,進行「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術(CCTA)」檢查。結果發現左前降枝中段一小段完全阻塞(如下圖1),心臟科醫師立即安排心導管檢查並安裝支架,解除了日後可能有心肌梗塞的危機。 圖1:CCTA發現左前降枝中段一小段完全阻塞(箭號處) 心絞痛、心肌梗塞是常見的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更是成年人猝死的主因之一。成年人引起冠心病的因子很多,最常見的有年齡、冠心病家族史、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及高血糖)、抽菸、肥胖、少運動和壓力;2002年又再加上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共計10項。危險因子愈多,冠心病的風險則愈高;也有人強調曾有中風和鐵腿(腳中風)的人也是屬於冠心病高風險族群。 冠心症的臨床表現型態多端,從胸前疼痛、壓迫感,喘不過氣,有時併有喉嚨緊、嘴角麻的症狀,以及盜冷汗,噁心,嘔吐,有的病人甚至不一定有胸痛的感覺。急性心絞痛若確立是冠心症者,宜直接安排做心導管檢查;但對於症狀不典型、非急性,或其他心臟檢查不協調一致者,CCTA是一項非常有用的篩檢工具。 ▍非侵入性、有助於診斷及預防心血管疾病 過去冠狀動脈有否狹窄或完全阻塞,最直接、最標準的工具就是心導管,但心導管屬侵入性。近年來影像醫學的發展一日千里,運用非侵入性的電腦斷層(CT)偵測心臟血管疾病,在診斷及預防的重要性愈來愈高,像是冠狀動脈狹窄、主動脈瘤或心肌肥大(圖2)等,都可事先偵測出來,進而達到早期預防或治療的目的。2016年,英國衛生機構NICE更新健康照顧準則,即在未確診為冠心病前的任何形式胸痛,如有異常的靜態心電圖,CCTA都應為第一選擇的檢查工具。 圖2:54歲男性,2006年64切CCTA顯示,心室為黑桃A外型,心肌心室間隔最厚處25.1 mm,近心尖處心肌厚度18.4 mm~20.4 mm(超過15 mm即可考慮為心肌肥大)。此例為典型心尖型心肌肥大,東方人較多。 2019年的一篇文章指出,CCTA偵測冠狀動脈≥50%狹窄的準確度,以人為單位是≈90%,以單一血管為單位則為81%。 2018年,美國心臟學會ACC的一篇專欄寫到,以Core320(640切)CT的研究顯示,同樣以心導管狹窄≥50%為基準,比較391位受檢者的CCTA和核醫的單光子發射電腦斷層掃描心肌灌流的敏感性,結果CCTA較敏感。類似的結果在國際著名的研究上也曾指出,以CCTA為策略者,相較於以標準的心臟照護或心臟激發測試(stress testing)的功能性檢查,更能揪出心導管檢查超過50%狹窄的患者。當然CCTA也有許多限制性,許多文獻指出,受檢時未達理想的心跳與血管上厚重的鈣化斑塊,仍是評估冠狀動脈狹窄準確度的最大障礙。 目前CCTA以評估冠狀動脈狹窄為主,但在心臟解剖的正常與否、心肌厚度及引起狹窄的斑塊性質分析也有很大的貢獻。對於曾接受冠狀動脈支架置放術,或是繞道手術的患者,也可有相當不錯的追蹤效果(圖3及圖4)。正在發展中的心肌血流灌注及血流儲備分數(FFR)也愈來愈成熟,指日可待。 圖3:63歲男性,13年前接受右冠狀動脈支架(stent)置放後即戒菸。2020年12月因運動性氣促,接受640切CCTA,發現支架內下半節完全無對比劑顯影(箭號),診斷為支架完全阻塞。 圖4:63歲男性,冠狀動脈繞道植管術後。2006年64切CCTA,右冠狀動脈植管近端殘幹仍可見,但中段以下完全阻塞。(大箭號為植管殘幹,小箭號為原生右冠狀動脈阻塞處)
帕金森氏病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好發於六十歲以上老人。隨著老年人口比重提升,帕金森氏病患者有越來越多的趨勢。截至2020年底,臺灣65歲以上者占總人口數16%,預計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認識帕金森氏病變得刻不容緩。帕金森患者發病前其實都有預兆,當這些症狀出現,需多加注意,避免加速惡化。帕金森氏病早期診斷有四大症狀: 🔺 一、靜態性顫抖:通常由一側手抖開始,靜止休息時,拇指及食指輕微抖動,只要手一活動,抖動就消失。典型帕金森氏病甚至被形容如「搓藥丸或數鈔票」一樣的手抖。然而也有些病人先發現當他坐著不活動時,下肢會出現如打拍子般的腳抖。 🔺 二、僵硬:單側手腳感覺僵硬,及痠、麻、緊等不適感,病人自己有種使不上力的感覺,甚至呈現不自然的屈曲姿勢。手關節活動或被拉開時,有極大阻力。 🔺三、動作緩慢:單側手腳活動變得很慢、不靈活,活動起來會讓人感覺死板,不協調,跟不上對側肢體速度。 🔺四、走路困難:走起路來,單側手臂擺動減少,不協調,嚴重時會出現小碎步,腳像黏在地板上,甚至有一種「向前衝、停不住」的感覺。 帕金森氏症是因為腦中的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產量不足。當這些症狀發生時,病人腦中多巴胺細胞已有過半死亡凋零,必須及早到醫院接受檢查及治療,以免錯過最佳治療階段。 目前帕金森氏病治療是以內科為主、外科為輔之策略。內科主要採藥物治療,如同高血壓、糖尿病等許多老年人常見疾病,帕金森氏病雖然無法治癒,但透過適當藥物治療,不只病況得以控制,症狀及生活品質更可大幅改善,壽命也不會顯著縮短。 除藥物治療外,針對特定的帕金森氏病,如嚴重顫抖症或難治之異動症,亦可考慮以手術方法,如腦深層刺激手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予以治療;職能治療、物理治療以及語言治療,也可對於患者動作功能與語言吞嚥功能提供訓練協助。 帕金森氏病雖然是一種進行性神經疾病,但是病程較緩慢也比較良性。通常採藥物治療或輔以外科深腦刺激手術,可獲得良好改善,平均病程可達20年以上。帕金森氏病非絕症,及早就醫及早治療,人生一樣可以精采萬分。
「醫生,我只要一咳嗽就漏尿,完全沒辦法運動,甚至出門都要很小心,怕尷尬!」最近婦產科門診因尿失禁問題來就診的患者變多,其中占大部份的是生過小孩或停經後的婦女。女性尿失禁發生機率不少,根據流行病學調查,30至59歲的婦女有約30%於成年後曾有尿失禁的經驗,而其中一半的婦女覺得尿失禁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可是在台灣的婦女、尤其是年長一輩,通常會覺得尷尬而不願提起;即使在家人的支持下,鼓足勇氣至門診就醫,往往一聽到「開刀」,就心生畏懼,甚至不願再接受進一步評估或治療。 ▎尿失禁有哪些類型? 尿失禁的定義是指不由自主地漏尿,最常見的類型有: 1.壓力性尿失禁:漏尿發生於咳嗽、打噴嚏、提重物、大笑、跑跳等腹壓增加時。 2.急迫性尿失禁:尿急、還沒到廁所時就漏尿。 前者發生機率為後者的兩倍,「混合型尿失禁」則兼具以上兩者。另外還有「滿溢型」、「暫時性」、「持續性」尿失禁。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婦女最常見的「應力性尿失禁」。 造成應力性尿失禁的原因包括:懷孕、陰道生產、生產胎次較多、第二產程延長、肥胖、年紀大、女性荷爾蒙減少、長期腹壓增加的工作或疾病(如:慢性咳嗽與便秘)、以及抽菸。在此提醒女性朋友們一個觀念,懷孕本身就是尿失禁的危險因子,所以剖腹產後也可能發生尿失禁喔! ▎微創手術 小傷口、疼痛少、復原快 如果只是輕度的尿失禁,可用藥物、凱格爾運動、電刺激治療等方式來改善;但若每天都需用護墊以防止漏尿造成褲子弄濕,已經可以算是嚴重尿失禁,就需要進一步手術治療。大家不須聽到「開刀」就心生畏懼,尿失禁的手術治療這些年來進步神速。 多年前,尿失禁手術需在腹壁上開刀,像是「腹腔鏡手術」或「開腹手術」,不但傷口較大、恢復較慢,復發機率高,也容易留下疤痕影響美觀。1996年,瑞典醫師Dr. Ulmsten提出「尿道中段無張力性吊帶手術」,以人工材質製成之吊帶,置入尿道中段下方,在腹壓增加時會擠壓尿道中段,使尿不再漏出。隨著器械及技術的演進,現在只需在陰道內手術,外觀幾乎沒有傷口,當然也沒有疤痕的困擾,可以達到幾近完美的效果,對於尿失禁的患者可謂是一大福音。 這些吊帶手術架構於當今最流行的微創手術概念上:手術時間短(半小時左右)、傷口較小(只在腹部或會陰部有兩個不到一公分的小傷口)、術後疼痛少、住院時間短、較快回復正常生活。更重要的是術後併發症降低,解尿困難、尿滯留之機率較低。因為手術效果佳、短期成功率超過九成,且五年以上仍有80%以上完全治癒率,近年來幾乎取代了其他類型的手術,成為尿失禁手術的主流。 尿失禁,雖不會產生立即的危險,但對一個女人的身心傷害卻是很大的。面對它、解決它,才能還給女性更光明健康的生活。
俗稱「媽媽手」的「狄奎凡氏症(De Quervain’s Tendinosis)」,又稱「狹窄性肌腱滑膜炎」,是指控制拇指活動的兩條肌腱──外展拇長肌與伸拇短肌,因為長期的不當使用,以致發炎腫脹,與周遭組織摩擦增加,造成手腕關節附近的不適。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現在「媽媽手」已不侷限發生在媽媽身上了。一些日常活動如扭擰毛巾、握筆打字、點數鈔票、抱小孩、使用手機、剪刀等,這些長期使用手腕和拇指的重複性動作,日積月累下都容易促成「媽媽手」的發生。 「媽媽手」會導致患者的手腕拇指側疼痛,在手腕及拇指活動時尤其明顯,嚴重時更可能出現手腕拇指側腫脹,拇指活動不順及無力。 ▎避免媽媽手 適度伸展拇指肌肉 要預防及緩解「媽媽手」症狀,應避免拇指的過度及不當使用,減輕肌腱的負擔。例如在扭毛巾及抱小孩時,嘗試以「五指合併」的方式執行,讓手臂及其餘四指分擔動作壓力,減少拇指肌腱的受力。當長時間使用拇指工作後(如握筆、使用各種手部工具),可進行掌側肌肉伸展,並使其適當地休息,避免拇指一直處於屈曲及內收的位置。 除此之外,肌力的提升對於保護肌腱的健康也十分重要。將拇指放在完全外展和背屈的位置,也就是比「讚」的手勢,可以有效鍛鍊受影響的肌肉力量,對於避免「媽媽手」的復發也有很大幫助。 ▎「媽媽手」動作檢測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使用。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