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夏天的腳步來臨時,門診都會遇到很多急性腸胃炎的患者這麼說:「張醫生,我已經噁心、嘔吐和拉肚子好幾天了,整個肚子都會痛,一吃就拉,怎麼辦?」一般而言,急性腸胃炎的病程約幾天至一週,少部分症狀嚴重的患者,有時會拖至兩週,病程長短取決於感染的細菌、病毒種類及病患本身的免疫力。急性腸胃炎簡單區分為「細菌性」和「病毒性」感染,細菌性腸胃炎病患常出現發燒超過38度,臨床上病人看起來較病厭厭,且其水瀉情況容易出現帶血的黏液糊便。至於病毒性腸胃炎的病患,看起來相較精神,雖然也有水瀉症狀,但較少有帶血和脫水症狀出現,偶爾伴隨低燒,約37.5度至38度左右。 ▎常見症狀:持續腹瀉、腹痛 最常見的症狀為持續性的水便或稀糊便,每天可以數次到幾十次,常因為病患喝水或攝取食物而惡化。另外,如果運動飲料沒有稀釋,因高糖會造成腸內的水分流失,導致水瀉變嚴重。除了腹瀉外,病患也常伴隨肚子一陣陣不固定的絞痛或腹部脹痛;部分病人則只有腹瀉,沒有腹痛。其他症狀還包括: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發燒、頭痛等。 急性腸胃炎的病患需特別注意小孩及年長者,因為這兩類族群免疫力較差,且不停的腹瀉容易出現脫水的症狀。當症狀發生時,病患應先禁食使腸道充份休息,再依症狀改善程度逐漸增加食物的複雜度,例如先禁食2~4小時,如症狀無惡化,再嘗試喝水並觀察至少2小時;無持續性腹瀉腹部不適,則可進一步攝取米湯或稀飯;等解出成形糞便代表腸道吸收功能恢復,就可恢復一般飲食。如僅服藥卻不注意調整飲食,有時症狀不會緩解。另外,病患如果可以喝水但還未正常飲食者,建議期間應攝取足夠、稀釋後的運動飲料,以補充電解質和糖分。 急性腸胃炎的病毒或細菌主要由口通過消化道進入人體,最好的預防辦法就是注意衛生,少吃生冷或未經加熱煮沸的食物,免疫力不好者,盡量避免吃生魚片,最重要的是吃東西前務必要先洗手哦!
糖尿病是台灣最常見的新陳代謝疾病。因為身體無法妥善的代謝糖分,導致血糖偏高,甚至尿裡也有糖。身體很多器官都會受到破壞,代表性的就是眼睛、腎臟,以及周邊神經受損。神經系統發源自大腦,分化之後沿著脊髓、延伸到內臟與四肢,主管身體的感覺、運動與自律神經。當血糖控制失調時,神經浸泡在高糖分裡,就會導致神經損傷;但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很容易被忽視。患者就醫較常的主訴,是自覺末梢肢體變得冰冷,或對溫度的感受變得遲鈍、卻也可能疼痛難忍;走路常常踢到物品;或肢體傷口久久不癒。因此,在治療糖尿病時,也應該仔細觀察是否有前述症狀。 ▎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受損後的影響 糖尿病的神經病變,有時可能只侵犯一條神經,例如顱神經的動眼神經受損,會導致患者突然複視與眼皮下垂,影響視力,常被誤認為是腦中風。但典型的神經病變是「多發性神經病變」,顧名思義就是全身性廣泛的神經受損,尤其是感覺神經。 感覺神經受損時,通常先以腳趾麻、痛為表現;沒多久就延伸到手。麻或痛的區域最初發生在肢體遠端,像戴著手套與襪子一樣,然後逐漸往身體蔓延。有的人碰到熱水會毫無感覺,但有些人是過度敏感,吹到風就覺得發燙或像針刺感。感覺神經無論是太遲鈍或太敏感都會影響生活品質,甚至衍生傷害;例如患者於冬天用電熱毯取暖時,因無法察覺過熱而造成大面積灼傷,或蓋被子睡覺時,因足部發熱或針刺感而無法入眠。 倘若是運動神經受損,就會先以垂足、容易踢到東西、或步態不穩來表現,容易發生跌倒而骨折或造成其他傷害。 診斷糖尿病神經病變,需仰賴病史及正確的理學檢查,必要時可藉由神經傳導檢查以評估嚴重度。良好的血糖控制是唯一可有效減緩神經病變進行的方法。當出現神經病變相關併發症,多半只能用藥協助緩解不適症狀,或添加維他命B群以延緩退化。另外,患者應該改變生活習慣以減輕併發症,例如:戴手套、穿襪子來保暖,每天檢視足部是否有細微之傷口等等。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使用。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