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因應COVID-19確診人數攀升,本篇翻譯自「美國運動醫學會」運動指引文章並略作調整,期能幫助民眾擬定康復後的運動計畫。確診COVID-19後,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同,有的無症狀,有的卻重症需住院治療。從被感染到康復,通常數天至一週內,症狀會好轉;但若病情長達好幾週甚至數月,並且有疲勞、腦霧(brain fog)、頭痛、呼吸短促、暈眩、情緒低落、焦慮等症狀,則稱為「長新冠症」(Long COVID),會影響到康復後的身體活動。相較於缺乏活動者,平時就有進行中等運動強度的人,免疫功能相對較好,規律的身體活動也有助於減少壓力及慢性疾病的風險。 ▎確診隔離期間怎麼動? 如果確診前7天沒有COVID-19症狀,建議運動計畫應該包含:有氧、肌力、平衡與伸展運動。運動內容的速度、距離、阻力,應降到確診前運動強度的25%;如果在降至25%運動強度的後7天還是沒有症狀,那麼建議可慢慢增加強度。千萬不要整天坐在電腦或電視前,可在家保持走動或做家事,比如:打掃、洗衣服、洗碗盤等,總之讓身體動起來! ▎康復後的運動建議 ✅播放音樂在家來回走動,或上下樓梯10~15分鐘,每天2~3次 ✅播放自己喜歡的歌跳舞 ✅看影片做運動 ✅在住家附近走路或慢跑 ✅騎腳踏車 ✅去當地的公園活動,多接觸大自然 如果平時就有跑步習慣,在長距離跑步前,可先嘗試「間歇跑走」,多組數的3分鐘走路後接1分鐘跑步;當體能進步,再慢慢增加跑步時間或減少組間休息時間,直到體能與肌力能應付長距離跑步。值得一提的是,回歸身體活動,除了動起來外,更要注意安全並保持好心情,讓身心正向的復原健康。 出處: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2021).Returning to Physical Activity After COVID-19
現今社會的健康殺手,最具代表性的是「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具有其中一至三種疾病者,會逐年對體內的血管造成顯著的影響。最常見是心臟血管疾病,例如心臟血管缺血、心臟衰竭,患者的冠狀動脈逐漸因斑塊沉積而變得狹窄,容易造成心肌缺血甚至梗塞。類似情況當然也會出現在身體其他部位的血管,因管壁斑塊逐漸增生而日漸狹窄,其中最重要的是供應腦部的血管。「腦中風」是造成國人失能的常見疾病。國人對於腦中風的恐懼不亞於癌症,除了致死率之外,最令人擔心的是腦中風引起的失能。因此如何早期偵測血管病變,防患未然,就成了健檢的一大課題。以下簡介最常見的腦中風情況及成因。 ▎一、腦梗塞 顧名思義,是腦部血管塞住,使得相對供應區域的大腦缺血壞死。成因大致可分為兩類。 🔺血管硬化造成的梗塞(thrombus) 血管會塞住,最常見是因長期動脈壁的粥狀硬化,造成血管的日益狹窄,終至完全阻塞,血液無法順利供給腦部,而發生了腦梗塞。 🔺血栓造成的腦栓塞(emboli) 這類患者血管本身或許有些微硬化,但不致於狹窄至梗塞。反倒是來自心臟的心律不整導致血流不穩定,或是心臟瓣膜疾病等因素而存有血栓,當血塊打出跑到腦部就很容易引起腦部栓塞。極少數的情況,血栓是來自心臟以外的地方。例如下肢靜脈栓塞,或患者罹患了某些癌症而有轉移情形。 ▎腦梗塞的檢查與治療 供應腦部的血管在頸部這一段,最粗的是總頸動脈與內頸動脈這兩條血管。可透過簡單、無侵入性的「頸動脈超音波檢查」來了解硬化情形,及早判斷應否治療。但是當血管進入腦內,逐漸變細,超音波被頭骨阻擋,偵測就受到了限制。此時對於高風險、希望了解顱內血管變化的人,可使用影像科技來輔助,如:電腦斷層血管攝影(CTA)、磁振造影血管攝影(MRA),都是藉由影像合成的方式,來判斷顱內中、小血管的硬化狹窄程度。 CTA檢查速度快,受檢者不必躺太久就能完成;缺點是得暴露些微輻射線。MRA則畫質更細膩,能夠見到更細微的血管及腦部結構變化,但患者得配合閉氣躺平,且完整檢查需耗費約40~50分鐘,不適合有密閉恐懼症與不耐久躺者。且受檢者頭頸部有金屬物(比如全口牙套矯正器、某些植牙材質、或腦部動過手術),或心臟有裝心律調節器者,則不適合接受MRA。 很多時候患者並無中風症狀,但上述檢查卻發現明顯的血管狹窄;此時就得與醫師討論是否須及早治療,趁早使用抗血小板藥物,甚至進一步考慮放置支架等等。倘若腦部已呈現廣泛的缺血病變,甚至有陳舊型中風存在,表示血管末梢循環已經不良,也可考慮提早用藥。 另一類情況,假使患者的腦梗塞懷疑是由心臟打出的栓塞引起,那麼完整的心臟檢查就不能省略。無論是心臟超音波檢查(2D echo)、長時間心電圖(holter)、甚至運動心電圖(treadmill test)都很重要,因為早日抓出心臟裡的栓塞,或心律不整及心肌缺血,才能對症下藥、防止次發性中風發生。 MRI腦部磁振造影檢查 左圖:分子擴散加權影像(DWI),能分辨新舊不同時期發生的中風。腦室旁亮病灶(箭頭處)為急性梗塞性中風,左額葉大面積暗病灶(圓圈處)為陳舊性中風。 右圖:磁敏感加權影像(SWI),可以偵測微出血(箭號處),若有微出血則表示再次發生中風的機會增加。 ▎二、腦出血 一般台灣常見的腦出血,是因為高血壓導致血管突然破裂,血塊壓迫到腦部特定部位而出現相對應的神經缺損。患者常因瞬間血壓升高導致腦出血,若是破在重要部位(如腦幹)可能當下立即致命;或血量太大而導致腦壓升高,通常在發病一星期內死亡,不可不慎。 另有一種腦出血,相對於高血壓性出血較為少見,但一旦發生就像炸彈爆炸一樣,死亡率極高,那就是腦部動脈瘤(aneurysm)破裂造成的蜘蛛膜下腔出血(SAH)。腦部動脈瘤的成因至今眾說紛紜,不見得一定有高血壓的人才會產生,有些人甚至可能早已存在腦部多時,直到腦出血後才被發現,往往已造成彌補不了的傷害。 如果腦動脈瘤破裂,較幸運的患者通常會抱怨嚴重的頭痛、噁心嘔吐、頸部痛;嚴重者可能導致意識不清甚至猝死。在動脈瘤頭一次破裂後數天,可能會有再度破裂的風險,或造成血管痙孿,導致次發性中風甚至死亡。所以一旦發現動脈瘤就得盡快處理,屬於神經科的急症。 ▎腦出血的檢查與治療 高血壓造成的腦出血,從影像中很難早期發現異狀,血管看起來通常與常人無異。預防方式只能在平日積極控制血壓,避免情緒過度變化或溫差過大,防止血壓突然飆高。如果是腦部動脈瘤,因為通常體積不大,也很難及早發現。除非是在特定位置破裂,患者出現了典型神經學症狀(例如複視、視神經麻痺)等才有機會及早診斷,否則通常只能仰賴腦部健康檢查才能提早發現。 如果擔心自己腦部有隱藏的、無症狀的動脈瘤,同樣可以依賴上面提過的電腦斷層血管攝影(CTA)與磁振造影血管攝影(MRA)來評估。尤其是MRA常常可以看到體積很小的動脈瘤。不過這類合成的影像,比起侵入性的血管攝影(angiography)終究有誤差,可能有偽陽性發現。倘若影像結果有疑義,醫師會視需要安排血管攝影進一步評估是否真有動脈瘤、周邊血液循環如何(此檢查需住院)。 如果確診為動脈瘤,現今科技可視情況經由血管攝影時做介入性栓塞術,或採外科手術來開顱夾掉動脈瘤,以避免未來的意外發生。 圖A:為例行磁振血管造影術發現左側內頸動脈有一明顯腦動脈瘤(箭號處);除此之外,在右側大腦中動脈也有可疑的囊袋狀小突起(方框所標示)。 圖B:為重組3D立體影像後(箭號處)確定是一顆小動脈瘤。
父親節即將到來,在感念父親對家庭辛勞付出的同時,也要提醒各位,別讓自己的身體陷入過勞的境地。「過勞」並不容易診斷,當斷斷續續疲勞達6個月以上,或發生查不出任何病因的不適症狀、即使休息也無法改善疲勞,常感到如同感冒般的症狀、頸部僵硬、腰痠背痛、頭痛、心悸、食慾差卻變胖、消化不良、憂鬱、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症狀,就應該有所警覺。過勞也可能產生貧血、甲狀腺異常、糖尿病、肝病、憂鬱等疾病,長期過勞的人,嚴重者甚至會猝死。 過勞死的原因,是病患長期勞心勞力下缺乏適當的休息及營養補充,引起全身性的發炎反應,進而造成全身的血管硬化及血液循環不良、心臟肥大、骨頭耗損以及全身細胞快速老化。在過勞死的患者中,大概20%的病人是因為腦部出血,部分病人是因為蜘蛛網膜下出血;另有20%病人是心臟衰竭,10%的病人是腦梗塞跟急性心肌梗塞。 父親為了孩子辛勤工作,常忽略身體所發出的警訊,犧牲自己的健康。提醒大家務必注意保養身體,注意下列事項,避免積勞成疾:
每當夏天的腳步來臨時,門診都會遇到很多急性腸胃炎的患者這麼說:「張醫生,我已經噁心、嘔吐和拉肚子好幾天了,整個肚子都會痛,一吃就拉,怎麼辦?」一般而言,急性腸胃炎的病程約幾天至一週,少部分症狀嚴重的患者,有時會拖至兩週,病程長短取決於感染的細菌、病毒種類及病患本身的免疫力。急性腸胃炎簡單區分為「細菌性」和「病毒性」感染,細菌性腸胃炎病患常出現發燒超過38度,臨床上病人看起來較病厭厭,且其水瀉情況容易出現帶血的黏液糊便。至於病毒性腸胃炎的病患,看起來相較精神,雖然也有水瀉症狀,但較少有帶血和脫水症狀出現,偶爾伴隨低燒,約37.5度至38度左右。 ▎常見症狀:持續腹瀉、腹痛 最常見的症狀為持續性的水便或稀糊便,每天可以數次到幾十次,常因為病患喝水或攝取食物而惡化。另外,如果運動飲料沒有稀釋,因高糖會造成腸內的水分流失,導致水瀉變嚴重。除了腹瀉外,病患也常伴隨肚子一陣陣不固定的絞痛或腹部脹痛;部分病人則只有腹瀉,沒有腹痛。其他症狀還包括: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發燒、頭痛等。 急性腸胃炎的病患需特別注意小孩及年長者,因為這兩類族群免疫力較差,且不停的腹瀉容易出現脫水的症狀。當症狀發生時,病患應先禁食使腸道充份休息,再依症狀改善程度逐漸增加食物的複雜度,例如先禁食2~4小時,如症狀無惡化,再嘗試喝水並觀察至少2小時;無持續性腹瀉腹部不適,則可進一步攝取米湯或稀飯;等解出成形糞便代表腸道吸收功能恢復,就可恢復一般飲食。如僅服藥卻不注意調整飲食,有時症狀不會緩解。另外,病患如果可以喝水但還未正常飲食者,建議期間應攝取足夠、稀釋後的運動飲料,以補充電解質和糖分。 急性腸胃炎的病毒或細菌主要由口通過消化道進入人體,最好的預防辦法就是注意衛生,少吃生冷或未經加熱煮沸的食物,免疫力不好者,盡量避免吃生魚片,最重要的是吃東西前務必要先洗手哦!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使用。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