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研究統計,近六成台灣民眾,每天久坐至少超過8小時。久坐已成爲現代人生活的常態,長時間久坐不動,身體許多毛病就會悄然而至。48歲陳小姐,擔任行銷企劃工作的主管,因長時間久坐,又有翹腳壞習慣,她在一年前開始覺得下背腰部疼痛,臀部並有傳導痛向下延伸至腿後方,下肢麻痛、偶有灼熱感覺異常,嚴重時甚至「舉步為艱」無法走路超過10分鐘,患者初時看過多家診所,復健拉腰電療半年,也尋求中醫推拿治療,都不見成效,無法改善不適症狀。 因無法久坐久站、座立難安,造成生活及工作上的困擾,轉至醫院求診進行X光及核磁共振MRI檢查,發現其腰椎退化,診斷為腰椎第三與第四節椎孔嚴重狹窄、腰椎第四與第五節輕度滑脫,造成坐骨神經痛;由於陳小姐希望保守治療盡量不開刀,醫師遂採脊椎硬膜上注射治療並搭配每日復健運動,調整不良座姿減少久坐,所幸經三個月治療,疼痛症狀已大幅改善。 ▎脊椎狹窄原因 西園醫院復健科徐伯誠主任表示:『椎孔是脊髓及神經的管道,「脊椎狹窄(或稱椎孔狹窄)」指的是脊椎結構退化、進而壓迫到神經。』骨骼約在30歲後逐漸顯現退化,吸菸、過重、搬重物、有背痛病史、久站久坐、缺乏運動、常彎腰者,會加速退化情況。腰椎的退化包括椎間盤、小面關節、韌帶等結構,若退化到椎骨不穩定導致椎間盤突出、黃韌帶增厚、腰椎滑脫,進而造成神經的壓迫,下肢會出現痠麻刺痛、灼熱感等坐骨神經痛症狀;嚴重的話,還可能造成下肢無力、大小便失禁,必須立刻處理。 ▲椎孔是脊髓及神經的管道,腰椎狹窄是脊椎結構退化、進而壓迫到神經,出現痠麻刺痛 ▎檢查及治療方式 一般脊椎狹窄患者,前彎或坐著會比較舒服,後彎及走路就會引起腿疼,且越走越痛,醫學上稱為神經性跛行;醫師可透過神經學檢查,X光、電腦斷層、核磁造影判斷是否有結構異常(如骨刺生成、韌帶硬化、椎管狹窄壓迫神經等)情形。經醫師評估後,個案陳小姐採「脊椎硬膜上注射」保守治療,先處理疼痛問題;利用超音波機器精準定位,將藥劑注射於脊椎硬膜上,使藥物浸潤於發炎的神經,以減緩發炎反應,達到止痛消炎之效。當疼痛緩解後,轉介至運動治療,訓練核心肌群,經三個月積極治療症狀已改善許多。 ▎應積極治療,避免惡化 徐伯誠主任也建議:『脊椎患者應積極治療,改正日常生活錯誤姿勢,以免讓病情惡化。』若疼痛嚴重到寸步難行,且藥物、復健、注射治療等保守治療3~6個月都不理想,或是下肢肌力變差、大小便受到影響,就可考慮接受手術治療,減少神經被擠壓的機會。多數患者會於保守治療與手術中平衡風險,選其一或者兩者共同配合進行治療。 ▎運動、增肌、正確姿勢,三要點減少復發 但隨著老化,某些症狀還有可能復發,當疼痛緩解後,適度運動、增加肌力、正確姿勢仍是預防腰痠背痛下背痛的三要點。運動合併正確衛教知識可減少三成復發的機會,運動種類並無特定,走路、騎車、太極拳、游泳皆可,但避免過度增加下背部負荷或容易造成脊椎傷害的運動,也建議從事全身性的運動,以達到心肺、神經、骨關節、軟組織與精神各方面的平衡。 最後,徐主任提醒,應避免久坐、久站,並減少反覆性彎腰動作及過度身體旋轉,坐下時記得至少每小時需起身活動身體,搬運物體之姿勢亦應調整適當,應先蹲下再搬等生活指引也很重要。
氣喘和肺阻塞,都是支氣管受到過敏原或刺激物影響後產生的慢性發炎,常見症狀為咳嗽、胸悶、喘、喘鳴音及痰變多等。診斷時,最重要的是病史詢問和肺功能檢查;尤其此時天氣轉涼,對溫差敏感者容易產生急性發作,更應注意自身健康。【案例一】42歲林小姐沒有慢性病史,平時規律運動,但每當天氣轉涼,運動表現就會變差,並感到胸悶、喘。一個月前新冠病毒感染確診,雖是輕症,唯獨咳嗽好不了,不僅半夜會咳醒,甚至會聽到幽微的高頻喘鳴音,胸口也總是悶悶的。 【案例二】76歲黃伯伯是市場的果菜販,從年輕時就一天一包菸抽了30年,終於在5年前戒掉了。他還有高血壓和高血脂,都在心臟科定期追蹤服藥。進入秋冬後,咳嗽、黃痰的情況越來越明顯,也常胸悶和喘,已經影響到他的日常生活。 上述兩位都來胸腔內科門診報到,醫生經過初步的病史詢問後,為他們安排了胸部X光和肺功能檢測。兩人的X光無明顯異常,然而肺功能卻都顯示第一秒吐氣量明顯下降,符合阻塞性呼吸道疾病的診斷。不同的是,在使用了短效支氣管劑15分鐘後,林小姐的肺功能明顯進步,黃伯伯卻沒有。醫生進一步詢問後得知,林小姐有鼻子過敏,曾得過異位性皮膚炎,因此抽血檢查發現免疫球蛋白E的數值偏高;至於黃伯伯則有輕微白血球升高的現象,平時也有食道逆流症狀。醫生最終為林小姐下了氣喘的診斷,黃伯伯則是肺阻塞合併急性發作,兩人都開始使用吸入劑治療。 ▎氣喘及肺阻塞的病因 氣喘和肺阻塞,都是支氣管受到過敏原或刺激物影響後產生的慢性發炎,造成支氣管內壁腫脹、黏液分泌物增多,主要特徵為呼氣氣流受阻,常見症狀為咳嗽、胸悶、喘、喘鳴音及痰變多等。 氣喘通常是呼吸道受刺激後引起過度反應,因此症狀和肺功能可能時好時壞,有些患者甚至大部分時間都沒有症狀。 肺阻塞的發炎則是慢性、無法恢復,如遇到感染或其他刺激,可能會加重病情。診斷氣喘和肺阻塞,最重要的是病史詢問和肺功能檢查,搭配X光和抽血佐證,或排除其他疾病。 ▎如何治療氣喘? 阻塞性肺部疾病必須用吸入劑控制,口服用藥只是輔助。氣喘最根本的治療是「吸入性類固醇」,有些病人聽到類固醇就害怕、不願使用,只在有症狀時使用短效支氣管擴張劑。然而根據氣喘最新診治指引指出,病患若長期只用支氣管擴張劑、未使用吸入性類固醇,是有許多害處的,嚴重甚至可能導致致命的急性發作。其實吸入性類固醇的劑量很低,又是局部使用,沒有口服類固醇常見的副作用。無論疾病嚴重程度高低,患者都要接受吸入性類固醇的控制,但藥量可依症狀程度調整,若控制穩定則有機會減量。 ▎如何治療肺阻塞? 肺阻塞則必須使用「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如病情需要,可考慮使用2種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或吸入性類固醇。規則服藥可大幅降低急性發作的機會,也可改善症狀和肺功能。 天氣轉涼,氣喘及肺阻塞可能因為對溫差敏感、空氣品質不良或病毒感染等因素造成急性發作。如果一變天就胸悶、喘、咳嗽不停、黃痰或有喘鳴聲,應考慮到胸腔內科門診做相關檢查。有氣喘或肺阻塞病史者,更應小心避免過敏原、香菸等刺激性物質的暴露,積極戒菸及規則用藥,並接種新冠肺炎、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疫苗,顧好氣管,才能好好享受這颯爽的時節。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使用。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