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關節炎是常見的求診原因,不僅容易變成慢性困擾,有時還會因為關節活動量增大,造成急性症狀加劇。退化性關節炎與許多因素有關,除了年齡,還有基因(可能有家族遺傳傾向)、性別(女性較男性多)、過往運動傷害或意外損傷等。此外,還跟「肥胖」有顯著關聯;據國外研究數據顯示,BMI(身體質量指數)大於25以上的人比起小於25者,罹患關節炎的風險是後者的兩倍。 ▎體重如何影響關節 以身體需承重的關節「膝關節」來說,走路時承受全身1~2倍的體重,上下樓時會承受3~4倍,而蹲跪姿勢甚至可高達8倍之多。肥胖,長期可能導致膝關節磨損,造成關節間隙縮小、損壞軟骨,引起關節發炎且疼痛。 另外,國外研究也發現,脂肪細胞會釋放發炎反應物質,造成關節與周邊軟組織發炎,影響關節炎症狀與嚴重度;發炎物質還可能與疼痛感有關,造成主觀上疼痛感加劇,且會透過血液循環,影響到全身關節,造成沒有負重的關節也可能出現症狀,例如肥胖患者的手部關節炎比率也比較高。 ▎肥胖與關節炎的惡性循環 肥胖與關節炎之間的關聯性錯綜複雜,生活習慣、身體活動下降等造成肥胖,肥胖後若有關節疼痛,會更加阻礙患者的運動,進而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打破肥胖與疼痛的循環,是控制關節炎重要的治療策略。 ▎改善症狀,體重控制是重要起步 各國骨科或風濕科醫學會的指引中,都將「生活習慣調整」與「減重」列入關節炎的首要治療對策。研究指出,減重可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減重後的關節炎患者,其關節退化速度可能會延緩,避免長期需要手術接受置換的比例。 減重手段,包括:飲食控制與適度運動,對於膝關節炎患者來說,「循序漸進地運動」是重要的原則。建議先從養成適度身體活動的習慣開始;運動種類應包括有氧、阻力及伸展運動,常見運動包括:游泳、室內單車、皮拉提斯或瑜伽等。 ▎關節疼痛,多種介入治療可協助 關節若持續疼痛或急性發作時,建議尋求醫師協助評估與診斷。復健儀器(深層熱療、電療與低能量雷射等)可作為保守治療一部分,口服消炎止痛藥物則可幫助緩解疼痛。另外還有許多新的治療方法可協助緩解疼痛,介紹如下: 1.超音波機器診斷與介入治療:利用超音波診斷關節是否出現關節積液,並且在超音波機器導引下,將富含發炎物質的積水抽除;或將超音波導引注射用於關節或關節旁組織注射(如葡萄糖水、玻尿酸、自體血小板濃縮液等),輔以神經阻斷做短期疼痛治療。 2.運動治療:許多關節炎患者少有運動習慣,加上老化,可能出現許多全身性失能。可透過運動治療協助強化肌群及維持關節柔軟度,並輔以徒手矯治,讓關節疼痛緩解、增進功能。 3.高能量雷射治療:屬於非侵入性治療,利用雷射光之生物調節來達到治療效果,研究發現可促進細胞粒線體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對於關節炎急慢性疼痛有緩解效果。 關節炎的治療方式甚多,但患者對治療的反應未必一致,而且疼痛治療的過程往往需要時間,建議有相關需求的患者至本院門診進行諮詢。
過年期間,親人團聚,少不了各種美食佳餚,但不小心吃多或貪杯的結果,可能導致腸胃不適,嚴重者還不得不到醫院掛急診。如何小心預防?有哪些腸胃警訊?來看看腸胃肝膽科醫師們怎麼說。🔺腸道警訊:慢性反覆腹痛「腸躁症」 腸胃肝膽內科暨內視鏡中心 陳炳憲主任 年節將至,不少人期待與親人大吃大喝,熬夜通宵打牌的美好時光。但一收假,腸胃開始抗議,腹痛、腹脹、腹瀉、便祕、食慾變差等擾人症狀相繼出現,到底怎麼回事呢?其實這些都是飲食引發的「腸躁症」症狀。 腸躁症是一種腸胃道功能性障礙,症狀為慢性、反覆性腹痛合併大便頻率及型態改變,可分為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及無法分類等四種亞型,與過節期間高糖、高油脂的食物引發腸道蠕動異常、黏膜通透度改變,以及腸道壞菌比例增加等因素有關。 要避免腸躁症,飲食大原則就是低糖、低油。台灣人喜歡吃的小麥製品、乳製品及高甜度的水果,都富含無法被消化吸收的短鏈碳水化合物(果聚糖、乳糖、果糖等),這些化合物在腸道中被細菌分解為氣體及水分,產生脹氣、腹痛及腹瀉等症狀。要改善症狀,建議採取低腹敏(low-FODMAP)飲食,減少食用短鏈碳水化合物、乳製品及小麥製品;多食用水溶性纖維,如:燕麥、水果、豆類、菇類、海藻等;同時補充益生箘及益生元,改善腸道微菌叢健康。 🔺胃部警訊:持續腹痛腹瀉「急性腸胃炎」 腸胃肝膽內科 張錦權醫師 過年後,腸胃科門診常湧入很多腸胃炎病人,主要原因是因為春節期間,家人團聚及出外旅遊人數變多,且人潮密集往來聚餐,增加病原的傳播,進而增加罹患腸胃炎的機會。 急性腸胃炎主要症狀,包括:持續性腹瀉、腹痛、食欲減退、發燒噁心嘔吐。多數症狀輕微,初期不要強力止瀉,只要將細菌或毒素排放出來,通常三天左右會改善。如果腹瀉、腹痛症狀一直持續,合併發燒、脫水,須立即就醫治療。當症狀發生時,宜先禁食,使腸道充份休息,至少2~4小時禁食並配合服藥,再依症狀改善程度逐步增加食物的複雜度,等解出成形糞便,代表腸道吸收功能恢復,就可恢復一般飲食。 預防急性腸胃炎,外出用餐要衛生、少吃生冷食物和注意食材新鮮度、不要暴飲暴食,才能吃得安心又健康。 🔺肝臟警訊:「肝苦人」飲食四禁忌 超音波室主任暨腸胃肝膽內科 陳宏昇醫師 台灣潛在肝硬化患者不少,例如:B、C型肝炎,其中四分之一會變成肝硬化;酒精暴飲(單次超過60克)也會增加酒精性肝硬化的風險;脂肪肝盛行率更超過33%,長期脂肪性肝炎病患亦有25%的機會進展至肝硬化。因此,過年期間,民眾更應注意以下飲食及生活禁忌:
氣喘和肺阻塞,都是支氣管受到過敏原或刺激物影響後產生的慢性發炎,常見症狀為咳嗽、胸悶、喘、喘鳴音及痰變多等。診斷時,最重要的是病史詢問和肺功能檢查;尤其此時天氣轉涼,對溫差敏感者容易產生急性發作,更應注意自身健康。【案例一】42歲林小姐沒有慢性病史,平時規律運動,但每當天氣轉涼,運動表現就會變差,並感到胸悶、喘。一個月前新冠病毒感染確診,雖是輕症,唯獨咳嗽好不了,不僅半夜會咳醒,甚至會聽到幽微的高頻喘鳴音,胸口也總是悶悶的。 【案例二】76歲黃伯伯是市場的果菜販,從年輕時就一天一包菸抽了30年,終於在5年前戒掉了。他還有高血壓和高血脂,都在心臟科定期追蹤服藥。進入秋冬後,咳嗽、黃痰的情況越來越明顯,也常胸悶和喘,已經影響到他的日常生活。 上述兩位都來胸腔內科門診報到,醫生經過初步的病史詢問後,為他們安排了胸部X光和肺功能檢測。兩人的X光無明顯異常,然而肺功能卻都顯示第一秒吐氣量明顯下降,符合阻塞性呼吸道疾病的診斷。不同的是,在使用了短效支氣管劑15分鐘後,林小姐的肺功能明顯進步,黃伯伯卻沒有。醫生進一步詢問後得知,林小姐有鼻子過敏,曾得過異位性皮膚炎,因此抽血檢查發現免疫球蛋白E的數值偏高;至於黃伯伯則有輕微白血球升高的現象,平時也有食道逆流症狀。醫生最終為林小姐下了氣喘的診斷,黃伯伯則是肺阻塞合併急性發作,兩人都開始使用吸入劑治療。 ▎氣喘及肺阻塞的病因 氣喘和肺阻塞,都是支氣管受到過敏原或刺激物影響後產生的慢性發炎,造成支氣管內壁腫脹、黏液分泌物增多,主要特徵為呼氣氣流受阻,常見症狀為咳嗽、胸悶、喘、喘鳴音及痰變多等。 氣喘通常是呼吸道受刺激後引起過度反應,因此症狀和肺功能可能時好時壞,有些患者甚至大部分時間都沒有症狀。 肺阻塞的發炎則是慢性、無法恢復,如遇到感染或其他刺激,可能會加重病情。診斷氣喘和肺阻塞,最重要的是病史詢問和肺功能檢查,搭配X光和抽血佐證,或排除其他疾病。 ▎如何治療氣喘? 阻塞性肺部疾病必須用吸入劑控制,口服用藥只是輔助。氣喘最根本的治療是「吸入性類固醇」,有些病人聽到類固醇就害怕、不願使用,只在有症狀時使用短效支氣管擴張劑。然而根據氣喘最新診治指引指出,病患若長期只用支氣管擴張劑、未使用吸入性類固醇,是有許多害處的,嚴重甚至可能導致致命的急性發作。其實吸入性類固醇的劑量很低,又是局部使用,沒有口服類固醇常見的副作用。無論疾病嚴重程度高低,患者都要接受吸入性類固醇的控制,但藥量可依症狀程度調整,若控制穩定則有機會減量。 ▎如何治療肺阻塞? 肺阻塞則必須使用「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如病情需要,可考慮使用2種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或吸入性類固醇。規則服藥可大幅降低急性發作的機會,也可改善症狀和肺功能。 天氣轉涼,氣喘及肺阻塞可能因為對溫差敏感、空氣品質不良或病毒感染等因素造成急性發作。如果一變天就胸悶、喘、咳嗽不停、黃痰或有喘鳴聲,應考慮到胸腔內科門診做相關檢查。有氣喘或肺阻塞病史者,更應小心避免過敏原、香菸等刺激性物質的暴露,積極戒菸及規則用藥,並接種新冠肺炎、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疫苗,顧好氣管,才能好好享受這颯爽的時節。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使用。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