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生命 預防保健 創新醫療 享受人生
繁體 |
簡體
Generic selectors
Exact matches only
Exact matches only
Search in title
Search in title
Search in content
Search in content
Search in excerpt
Hidden
Hidden
西園醫院
最新消息
西園新訊
媒體報導
西園保健室-衛教影音
政令宣導
民眾感謝表揚
關於西園
西園簡介
本院沿革
未來展望
樓層介紹
交通資訊
意見反應
醫療團隊
醫師介紹
外科系
神經外科
泌尿科
骨科
一般外科
甲狀腺外科
腸胃肝膽外科
乳房外科
大腸直腸外科
心血管外科
內科系
神經內科
心臟內科
胸腔內科
腎臟內科
腸胃肝膽內科
新陳代謝科
家庭醫學科
過敏免疫風濕科
婦幼科系
小兒科
婦產科
其他專科系
眼科
牙科
耳鼻喉科
皮膚科
身心科
復健科
麻醉科
急診醫學科
影像醫學科
特色醫療
骨微創中心
甲狀腺微創中心
腸胃肝膽科團隊
泌尿科團隊
復健醫療團隊
血液透析中心(洗腎室)
門診掛號
網路掛號
查詢/取消掛號
看診進度
停診公告
門診表下載
慢箋領藥預約/取消
慢箋領藥流程
老人健檢預約
就醫資訊
服務時間及收費標準
看診病症參考
醫材費用
證明文件申請
住/出院及健保病床標示
出院準備服務
藥物諮詢
健康新知
健康新知
特殊診療
特色專科醫師
衛教講座
體檢服務
最新消息
西園新訊
媒體報導
西園保健室-衛教影音
政令宣導
民眾感謝表揚
關於西園
西園簡介
本院沿革
未來展望
樓層介紹
交通資訊
意見反應
醫療團隊
醫師介紹
外科系
神經外科
泌尿科
骨科
一般外科
甲狀腺外科
腸胃肝膽外科
乳房外科
大腸直腸外科
心血管外科
內科系
神經內科
心臟內科
胸腔內科
腎臟內科
腸胃肝膽內科
新陳代謝科
家庭醫學科
過敏免疫風濕科
婦幼科系
小兒科
婦產科
其他專科系
眼科
牙科
耳鼻喉科
皮膚科
身心科
復健科
麻醉科
急診醫學科
影像醫學科
特色醫療
骨微創中心
甲狀腺微創中心
腸胃肝膽科團隊
泌尿科團隊
復健醫療團隊
血液透析中心(洗腎室)
門診掛號
網路掛號
查詢/取消掛號
看診進度
停診公告
門診表下載
慢箋領藥預約/取消
慢箋領藥流程
老人健檢預約
就醫資訊
服務時間及收費標準
看診病症參考
醫材費用
證明文件申請
住/出院及健保病床標示
出院準備服務
藥物諮詢
健康新知
健康新知
特殊診療
特色專科醫師
衛教講座
體檢服務
Generic selectors
Exact matches only
Exact matches only
Search in title
Search in title
Search in content
Search in content
Search in excerpt
Hidden
Hidden
健康新知
首頁
健康新知
全部
健康新知
衛教講座
特殊診療
全部
選擇年份
2025 (13)
2024 (85)
2023 (60)
2022 (74)
2021 (61)
2020 (57)
2019 (37)
2018 (17)
2017 (12)
2016 (9)
年節大吃大喝 食在不舒服
肝膽腸胃內科 葉勇呈醫師
45歲王小姐是工作繁忙的上班族,生活壓力大、飲食不規律,經常感到心口灼熱合併胸痛;她長期就醫也做過數次胃鏡檢查,但都診斷為輕微胃食道逆流,有症狀時習慣在藥局自行購買胃藥,但服用後藥物效果不佳。王小姐對其反覆症狀相當困擾於是前來看診,針對這類「難治型 胃食道逆流」,醫師為她安排「食道酸鹼值阻抗測定檢查」,檢查結果顯示雖有酸水逆流但並不嚴重,出現「食道過度敏感」現象,於是給予神經調節藥物,治療後,王小姐逆流症狀已顯著改善。
▎胃食道逆流症狀及診斷方法
胃食道逆流是現代人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在台灣盛行率逐年上升,典型症狀包含:心口灼熱、逆流感,非典型症狀如:胸痛、吞嚥困難、慢性咳嗽、氣喘、聲音沙啞、喉頭異物感等症狀;這些症狀可能會造成患者不適,甚至影響到生活品質及社交活動。
醫師透過問診及臨床症狀診斷,如有藥物治療效果不彰或有警覺症狀,例:年紀大、貧血、胃腸道出血、體重減輕、吞嚥困難、上消化道癌症家族史等,醫師會安排胃鏡檢查確認逆流狀況,並排除潰瘍或腫瘤疾病的可能。若症狀非典型或藥物反應不佳,醫師則會依狀況安排「食道酸鹼值阻抗測定檢查」或「高解析度食道壓力檢測」以精準監測。
▎胃食道逆流 治療三箭
一、生活型態調整
胃食道逆流患者在生活型態調整至關重要,包括:(1)每餐進食勿過量。(2)睡前2~3小時避免飲食。(3)少食用易誘發逆流食物,如:咖啡、茶、巧克力、汽水、辛辣刺激及高油脂食物等。(4)避免進食後直接躺平休息或睡覺。睡覺時若症狀明顯可將頭部墊高,嘗試以左側側臥方式以減少夜間症狀。(5)針對肥胖或體重過重患者,適當減重,對於症狀的改善也會有不錯效果。(6)戒菸。(7)有典型逆流症狀,建議不繫腰帶、不穿過緊衣物。
二、藥物治療
目前治療胃食道逆流最有效胃藥為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PI),建議在飯前30~60分鐘服用更有效,有症狀時,建議規律服用以緩解症狀,H2受體拮抗劑(一種制酸劑),可做為偶發心口灼熱或夜間症狀的控制藥物。若有需要,醫師會依患者臨床症狀給予腸胃蠕動藥物作為輔助治療。但,少數情形如王小姐為食道過度敏感,則會使用神經調節藥物來改善症狀;建議患者與醫師討論症狀和治療反應,依狀況調整藥物,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三、內視鏡及外科手術治療
針對反覆藥物治療效果不彰或結構異常的患者,可與醫師討論進一步檢查和評估手術的益處。
▎可不可以停胃藥?
許多胃食道逆流患者常問醫生,是否可停用胃藥?其實,多數患者在調整生活型態、服用氫離子幫浦抑制劑一段時間可達症狀緩解,在症狀緩解後,這時可改成H2受體拮抗劑或偶發症狀時才使用;但如果合併巴瑞特食道症或較嚴重糜爛性食道炎者,則建議長期服用。至於是否可停吃胃藥,建議應與主治醫師討論,醫師會依據胃鏡檢查及相關症狀調整藥物。
▎建議與提醒
過年期間親友團聚,美食當前難免大吃大喝,小心胃食道逆流也來報到,建議飲食盡量適量不要過飽,油膩、刺激食物適量即可,並在睡前3小時避免飲食,若出現症狀可使用備用藥物緩解。在此祝福大家龍年大吉、身體康健!
認識醫師
慢性腎臟病 新春飲食策略
腎臟科 鄭美美醫師
慢性腎臟病是指腎臟功能損傷超過三個月以上,依腎絲球過濾率,可將慢性腎臟病分為五期階段。對於慢性腎臟病患者而言,除遵照醫囑積極配合治療與用藥外,在飲食方面也要控制,尤其在年節期間,腎臟病人最煩惱的就是到底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腎功能不好的人,無法將體內含氮廢物排出,以致過多含氮廢物堆積在血中。所以建議慢性腎臟病患者宜採低蛋白飲食,攝取足夠熱量,避免吃鈉、鉀、磷過高的食物。
1. 低蛋白飲食:攝取過多蛋白質會導致腎臟的負擔,增加血液尿素氮,加速腎衰竭。根據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慢性腎臟病患的蛋白質攝取量建議約每公斤0.6~0.8 公克。為了避免營養不良,建議選擇「高生物價值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例如:肉類、奶類、蛋類及黃豆製品。建議少吃「低生物價值蛋白質」含量高的植物性食物,例如:紅豆、綠豆等豆類或堅果類等。
2. 攝取足夠熱量:當熱量攝取不足時,身體消耗肌肉產生能量,肌肉蛋白分解後尿毒素會上升,反而增加腎臟負擔。建議每公斤體重,應攝取30-35大卡的熱量。
3. 禁含鈉過量的食物:減少飲食中的鈉過量,減輕腎臟負擔。在常見鈉含量高的食物包含:冷凍食品、泡麵、零嘴、湯底與醬料、煙燻食品、發酵食品,還有年節的臘肉香腸等。建議一天攝取量為3~5克的鹽。
4. 禁含鉀過量的食物:由於腎功能不好導致排鉀能力下降,鉀離子過高會導致心律不整,還可能造成心跳停止。需避免食用高鉀食物,常見如香蕉、番茄、楊桃及火龍果等水果,蔬菜建議川燙後油炒或拌油,避免生食,也需減少食用湯汁及低鈉鹽調味料。
5. 禁含磷過量的食物:血磷濃度上升會造成血管的鈣化以及骨質病變。需避免食用高磷且營養價值較低的食物,如加工食品、內臟類、糙米飯、汽水、堅果類、濃湯、乳製品、全麥製品等。
腎臟病患者,平常應積極控制血壓、血糖、膽固醇、尿酸,維持理想體重,避免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抽菸、酗酒、熬夜,除了控制飲食中蛋白質、鈉、鉀、磷,更要配合醫師定期追蹤檢查治療。在年節時期,除了遵循其飲食規範外,記得圍爐吃火鍋不喝湯,減少海鮮、肉類的比例,避免沾醬、減少鹽分添加,以減少心血管跟腎臟的負擔。
認識醫師
年獸來襲!過年飲食愛注意
王佩琪營養師
每年過完春節,身材都會胖一圈!您是不是也這樣呢?根據衛福部往年統計,過完年體重平均增加1.7~2公斤!不只如此,年後各項檢查報告也是一片紅通通的來拜晚年!難道過年也要吃健康餐?其實根據身體狀況注意食物選擇,就不必太過擔心!
▎食物陷阱一、吃花生好事會發生、天天開心開心果
紅燈:高血脂、體重 不論是親戚走春來拜年、家人飯後聊天都少不了各式零嘴,健康的堅果當然是首選,花生、開心果、腰果等都屬於這類。提醒大家,除了選擇無調味堅果更健康外,也要留意,雖然堅果屬於好油脂,但熱量很高,且容易不知不覺吃過量導致體重增加,也影響血脂。每餐建議吃一個茶匙堅果,約等於一個大拇指節量。
▎食物陷阱二、年糕米糕步步高升
紅燈:糖尿病、腸胃、體重 年糕、米糕都是年節好寓意的代表,也是必備菜色,但是吃多了,血糖、體重可是會一起「步步高升」!這二種食物都是糯米製品,除了跟飯一樣屬於澱粉類以外,也是高升糖指數食物,若又是加了糖的甜年糕,吃下去血糖更是一路飆升。建議吃之前可先吃一些蔬菜,可稍微減血糖上升速度。另外,糯米較難消化,吃多容易消化不良,淺嚐即止喔!
▎食物陷阱三、大魚大肉很澎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細數過?一套年菜裡10道約有5~7道有肉類及海鮮,蛋白質比例高到嚇人!慢性腎臟病及痛風患者,一定要留意蛋白質攝取量,千萬別一口接一口吃的不亦樂乎,除了會讓腎臟在過年時加班工作,過完年部分腎臟可能要罷工以外,也容易痛風發作可就不妙了。
▎怎麼吃最聰明?跟著「我的餐盤」六口訣
那究竟要怎麼吃呢?有個小秘訣告訴您──依照「我的餐盤」六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再視個人情況調整部分食物份量,年後健康不煩惱!
三高穩定 平安過好年
洪佳黛 個管師
過好年莫不希望國道三高不塞車,人生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穩定不煩惱,面對三高控制,可善用四法寶:血糖機、血壓計、用藥提醒及最愛家人的關心,一起平安健康、開心過好年!
▎控血糖
1. 血糖機驗血糖,安心吃:空腹血糖宜控制在80-130mg/dL;飯後2小時控制在160-180mg/dL。配對血糖(同一餐飯後減掉飯前血糖值的差距)控制在30-60mg/dL之間。 2. 出遊過夜口服藥、注射胰島素隨身帶:(1)口服藥:可以使用藥盒及手機設鬧鈴提醒用藥。(2)注射胰島素:胰島素針頭、胰島素、冰寶、保冷袋,請放在隨身包包,不要置放於車上。記得詢問醫師或衛教師若忘記施打該如何處理。 3. 三餐定時定量、身上備糖果:若出現頭暈、發抖、冒冷汗、眼睛模糊、飢餓感、無力、情緒不穩等,驗血糖數值「小於」70mg/dL,立刻補充15克糖,如:3~5顆糖果、外帶湯匙一平匙砂糖加水、小罐養樂多、義美寶吉果汁等。 4.飲食原則:高纖維蔬菜、水果,一天2份(一份約拳頭大小),少油脂、年節零食適量;含糖飲料改無糖茶、白開水、無糖氣泡水等。
▎控血壓
1. 量血壓「7、2、2」:連續7天,早晚各1次,左右手各量2次取平均值,並記錄。 2. 注意保暖、維持心情愉悅。 3. 飲食原則:採少鹽飲食。減少「隱形鈉」攝取,如:加工品(香腸、培根)、餅乾(洋芋片)、醬料(沙茶醬、芝麻醬)、高湯等。 4. 居家血壓目標值「小於」130/80mmHg。
▎控血脂
1. 高三酸甘油脂:甜食、酒類、高油湯品、含糖飲料、果汁、蜜餞、奶油、果醬等,都易使三酸甘油脂數值升高,建議改喝無糖茶、白開水、無糖花茶。 2. 高膽固醇:減少動物性脂肪、反式脂肪的攝取,如:炸物、麵包、肥肉、滷肉飯、內臟、豬皮、雞皮、豬油、雞油等。 3. 高纖維飲食:大量蔬菜,既可增加飽足感、增加腸道益生菌,也能幫助減少膽固醇,達到保護血管的功能。 另外,維持體重、戒菸、減少久坐、多運動,也是控制三高的好訣竅喔!
大腸癌會遺傳嗎?
大腸直腸外科 王煥昇醫師 當獲知家人罹患大腸癌時,可能讓人非常驚慌,因為平常他就像你一樣的身體健康。但有個訊息可能會讓你更害怕,因為他說:「你也應該去看醫師,因為醫師說大腸癌患者親屬,有較大的危險和機會得到大腸癌!」 到底大腸癌會不會遺傳呢?控制大腸黏膜細胞生長的基因發生突變的可能原因有三:(1)食物中的致癌物。(2)老化過程。(3)遺傳了發生突變的基因。所以在瞭解了大腸癌可能會遺傳的情況下,家人最好接受建議,好好檢查一下。 在台灣,大腸癌位居癌症死亡率排名第三位,但是,很多的腸癌患者在初期並沒有任何徵狀(如:流血或腹疼)。在徵狀發生後才接受治療,治癒率約只有一半;如果在早期,也就是還未產生徵狀時,便及早接受治療,治癒率則有80%以上。所以,知道大腸癌的危險因子是自我保護的第一步。
▎大腸癌的危險因子
1.年齡:年齡大較容易罹患大腸癌,特別是超過50歲以上。事實上,大腸癌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超過九成大腸癌患者,年齡都大於50歲。只有少數在不到20歲時就罹患大腸癌。
2.飲食:大腸癌的發生似乎和高熱量、高脂肪及低纖維飲食有關。
3.瘜肉:大腸的黏膜細胞,可能會生長成一種凸出腸道內壁表面的良性的腫瘤─「瘜肉」。這在50歲以上相當常見,某些種類的瘜肉會繼續演變出癌細胞,這類瘜肉等於大腸癌的前身。
4.家族病史:家人罹患大腸癌是重要的危險因子。約10%大腸癌病人,有親屬已罹患大腸癌。
5.個人病史:研究顯示,罹患乳房、卵巢或是子宮體癌症的婦女,未來發生大腸癌的機會增加。而大腸癌病人更要預防第二次罹患大腸癌。
6.身體活動量小:有適當運動者,發生腸癌的危險性較低。
7.飲酒和吸菸:吸菸、規律飲酒(特別是啤酒)會增加罹癌風險。
8.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腸炎:會增加大腸癌的發生率。
▎預防及檢查
如果沒有任何大腸癌危險因子,建議從40歲開始,每年接受直腸指診。50歲後,每5年檢查糞便潛血檢驗和乙狀結腸鏡一次。對於以下具有危險因子者,建議:
1.曾罹患大腸腺瘤性瘜肉,建議3年內複檢大腸鏡一次。
2.一等血親,如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有罹患腸癌者,建議40歲前應檢查大腸鏡一次。以後每5年檢查一次。如果一等親年輕時就罹患大腸癌,則建議比其診斷年齡提前5年就開始,每5年檢查一次。
3.如果家族親屬,有不同的世代罹患大腸癌且有年齡輕者,建議在20~30歲開始,每5年檢查一次大腸鏡;40歲開始,每2年檢查一次。
4.罹患家族性大腸瘜肉症的家族,最好從青少年時期(12~14歲)開始,每2年檢查可彎曲的乙狀結腸鏡。萬一發現有家族性大腸瘜肉症,則應與醫師討論,及早切除所有的結腸和直腸。
5.已罹患大腸癌者,術後1年內應接受大腸鏡檢查一次。以後至少每3年檢查一次。
6.發炎性腸疾(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腸炎)超過8年病史者,應考慮每年或每2年檢查大腸鏡一次。
7.曾經罹患乳房、卵巢或是子宮體癌症的女性,約有1/6機會罹患大腸癌。`應從40歲開始,每5年檢查大腸鏡一次。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多數的大腸癌是由大腸瘜肉轉變的,如果發現瘜肉,便及早將之摘除,等於預防了可能發生的大腸癌。再根據以上這些不同的情況,進一步決定未來定期複檢的頻率,就是預防大腸癌的最佳對策。
認識醫師
緩解疲勞 ─ 護眼明目小妙招
眼科 鄒瑩欣技術長
眼睛好脹啊,覺得又酸又澀,視力模糊無法看清楚,您是否常常有這樣的眼睛狀態?
眼睛疲勞、視覺品質、過度用眼及不良習慣有關,如:昏暗環境下看書或使用手機、長時間閱讀、從事電腦文字處理或使用平板、手機、縫紉…等。睫狀肌在近距離用眼時,會用力收縮去對焦,時間過長導致睫狀肌過於緊繃,它的彈性疲乏聚焦能力就會下降。若長時間睫狀肌沒有得到適當休息,相對地就會有脹痛、酸澀感。
如果平常工作太過專心,眨眼次數減少,眼睛也會有乾澀感,乾澀到一個程度,視覺品質會變差,看東西會變得模糊不清。若經常疲勞乾澀又未及時治療,除了會影響到工作,還可能導致慢性眼疾,如:過敏性或發炎性結膜炎…等,所以平時可透過簡單的日常保養,不僅可放鬆眼部肌肉、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疲勞,還可以延緩退化。
提醒您,若眼睛不適需經醫師先確認狀況,有高度近視或視網膜相關疾病,應先諮詢您的眼科醫師,沒有任何發炎或其他疾病,才可進行以下的保養動作!
▎保養舒緩小妙招
一、眼睛濕熱敷
➊每天早晚1〜2次,每次10〜15分鐘。
➋使用洗澡溫度的溫熱水(皮膚可接受溫度)。
➌乾淨毛巾浸濕後微擰乾,敷於雙眼。
➍
毛巾冷了可重新浸濕熱水,重覆濕敷動作。
二、正確用眼習慣
➊閱讀文書維持35〜40公分距離。
➋用眼30〜40分鐘應休息10〜15分鐘。
➌多眺望6公尺外遠方。
➍
環境光源保持充足。
三、眼睛閉眼運動
➊用力閉眼8秒、用力睜眼8秒,各做8次。盡量感受眼肌肉在發力,而不是臉部發力。
➋正常眨眼30秒〜1分鐘。
四、眼睛移動運動
➊眼睛緩慢移動,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各停6秒
➋各做6次
。
防治青光眼 ─ 攔截無聲無息的視覺小偷
眼科 高玲玉醫師
台南開業的林醫師,有次北上開車上高速公路,驚覺看不見路標上的部份地名,後經檢查發現患有正常眼壓性的青光眼,視神經已有相當程度萎縮,視野也明顯狹窄;但因視野中心部分尚未受損,平日的生活、看診、開車、看電視書報一如往常,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視覺已無聲無息地被偷走了。
青光眼不容易早期發現,等到有自覺視力降低時,多半已是重度視神經萎縮,視野也明顯狹窄,而視神經一旦受損,已損害的視神經,無法 再生,視覺功能也完全無法挽回。
▎青光眼診斷及高風險群
眼壓來自眼內前房房水的生成,房水的分泌與排出,必須維持一定的平衡,任何造成房水分泌過多或房水流通不順,都會造成眼壓升高。一般正常民眾眼壓在10~21毫米汞柱間,超過21毫米汞柱即可能是青光眼;但眼壓的高低不是診斷青光眼的唯一依據,部分視神經耐受性較差者,即使眼壓在21毫米汞柱以下,仍可能出現青光眼的視神經變化,亦即正常眼壓性青光眼。
診斷青光眼須結合多項檢查,包括眼壓是否升高、視神經凹陷有無擴大、有無視野缺損、視神經纖維厚度是否異常變薄,才能正確判斷是否罹患青光眼。健保署在2019年統計,台灣青光眼患者已超過30萬人,其中50歲以上佔了八成,是高齡者好發的眼疾病之一。常見的高風險族群,包括:年齡40歲以上、高度近視、長期使用類固醇、眼睛曾有外傷、虹彩炎、有偏頭痛手腳冰冷且血壓偏低、代謝症候群者,及有家族病史者。具危險因子者,建議每年定期的眼壓測定、視神經及視野檢查,視神經斷層掃描是早期發現的最佳方法。
▎治療方式
青光眼是無法根治、且持續緩慢惡化的慢性疾病,一旦確診,務必永不間斷的持續治療。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雷射治療和手術。醫師會根據病因不同而調整,同時需密切追蹤眼壓、視野和視神經檢查,以掌握病情。然而,也有少數患者因不耐長期點藥,或無法忍受點藥的不適感,且經長期治療,視覺並無恢復跡象,而中斷治療,導致最終完全失明。因此,建議在考慮停止治療前,和醫生討論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以確保視力的最佳維護。
認識醫師
護瞳需及早 ─ 兒童常見的眼疾
眼科 高玲玉醫師
兒童常見的眼疾,大多來自於先天性的異常。影響視覺功能較明顯的有先天性眼皮下垂、斜視、白內障、青光眼、先天性視神經或視網膜發育不全。其中部分異常,目前治療成效仍然有限,例如視神經、視網膜發育不全、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小眼症等疾病;但也有一部分疾病若及早發現,適當的治療後仍可恢復完美的視覺,如斜視、弱視、高度近視、遠視、散光或雙眼不等視。
而恢復與否的最大關鍵,在於是否在視覺發展仍具有可塑性的黃金時段,也就是6歲前發現問題並積極治療。因此,及早的眼睛健檢和早期治療至關重要,不僅有助避免問題的進一步加重,還為孩子提供了實現良好視力的機會。
▎如何發現異常?
出生不久的嬰兒明顯的眼球外觀異常,父母大都會選擇即刻就醫,如眼皮下垂,小眼症、眼球震顫、角度極大的斜視。但有些先天性疾病,即使觀察十分細心的父母,也常在出生二到三個月後才發現異狀,如雷伯氏視網膜病變,先天性視神經發育不全,先天性白內障,先天性青光眼等疾病,病童可能對光線的刺激沒有反應,對於接近面前父母的臉,未顯現歡愉的表情,或到了兩三個月大,沒有出現追視功能,前往醫院檢查是需要的。兩歲左右的小孩大多可以配合做一些簡單的測試,三歲以上多半可以完成系列的視覺評估。
▎兩大常見兒童眼疾:斜視及弱視
斜視是兒童常見的眼疾,約佔人口的4%,不但影響視力、空間視覺、外觀、也不利心理的健康發展。東方國家的兒童,外斜視多於內斜視,間歇性外斜視又佔了較大比例,即外斜視的出現不是經常性的,疲倦、想睡覺時、精神不濟或在陽光下才出現。斜視出現時,常會有複視或視覺短暫模糊的狀況。經常性的斜視則無論是內斜或外斜視常伴隨有立體感不佳或弱視。弱視是指無任何結構異常,但比起正常眼視力少看了兩行以上,就定義為弱視,在人口中佔有2%~4%的比例。弱視的成因多由於幼年發生的斜視、雙眼不等視、雙眼高度的遠視、近視或散光,少部分是由於眼皮下垂或白內障造成。
▎兒童眼疾治療 把握黃金治療期
目前弱視治療方式,主要根據造成弱視的成因予以治療;斜視則可以配鏡、手術及遮蓋方式治療;不等視則以配鏡、遮蓋治療為主。但弱視的治療仍有相當比例效果受限,治療成效不佳的原因,部分由於孩童抗拒遮蓋,家長排斥配鏡,部分是已過了6歲視覺的可塑性已下滑了。除了傳統的手術、配鏡、遮蓋治療之外,藥物或以虛擬實境電腦遊戲的方式用來治療成年人的弱視,雖有初步成效但仍需長期觀察。
視力的發展從出生後持續到10歲左右才停止,年齡小擁有較佳的視覺可塑性,越早治療,獲致的成功率越高。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耐心堅決的持續治療才是扭轉視覺的關鍵。
認識醫師
門診掛號
年節大吃大喝 食在不舒服
慢性腎臟病 新春飲食策略
年獸來襲!過年飲食愛注意
三高穩定 平安過好年
大腸癌會遺傳嗎?
緩解疲勞 ─ 護眼明目小妙招
防治青光眼 ─ 攔截無聲無息的視覺小偷
眼科 高玲玉醫師
護瞳需及早 ─ 兒童常見的眼疾
眼科 高玲玉醫師
«
‹
8
9
10
11
12
›
»
健康新知
選擇年份
2025 (13)
2024 (85)
2023 (60)
2022 (74)
2021 (61)
2020 (57)
2019 (37)
2018 (17)
2017 (12)
2016 (9)
年獸來襲!過年飲食愛注意
王佩琪營養師
每年過完春節,身材都會胖一圈!您是不是也這樣呢?根據衛福部往年統計,過完年體重平均增加1.7~2公斤!不只如此,年後各項檢查報告也是一片紅通通的來拜晚年!難道過年也要吃健康餐?其實根據身體狀況注意食物選擇,就不必太過擔心!
▎食物陷阱一、吃花生好事會發生、天天開心開心果
紅燈:高血脂、體重 不論是親戚走春來拜年、家人飯後聊天都少不了各式零嘴,健康的堅果當然是首選,花生、開心果、腰果等都屬於這類。提醒大家,除了選擇無調味堅果更健康外,也要留意,雖然堅果屬於好油脂,但熱量很高,且容易不知不覺吃過量導致體重增加,也影響血脂。每餐建議吃一個茶匙堅果,約等於一個大拇指節量。
▎食物陷阱二、年糕米糕步步高升
紅燈:糖尿病、腸胃、體重 年糕、米糕都是年節好寓意的代表,也是必備菜色,但是吃多了,血糖、體重可是會一起「步步高升」!這二種食物都是糯米製品,除了跟飯一樣屬於澱粉類以外,也是高升糖指數食物,若又是加了糖的甜年糕,吃下去血糖更是一路飆升。建議吃之前可先吃一些蔬菜,可稍微減血糖上升速度。另外,糯米較難消化,吃多容易消化不良,淺嚐即止喔!
▎食物陷阱三、大魚大肉很澎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細數過?一套年菜裡10道約有5~7道有肉類及海鮮,蛋白質比例高到嚇人!慢性腎臟病及痛風患者,一定要留意蛋白質攝取量,千萬別一口接一口吃的不亦樂乎,除了會讓腎臟在過年時加班工作,過完年部分腎臟可能要罷工以外,也容易痛風發作可就不妙了。
▎怎麼吃最聰明?跟著「我的餐盤」六口訣
那究竟要怎麼吃呢?有個小秘訣告訴您──依照「我的餐盤」六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再視個人情況調整部分食物份量,年後健康不煩惱!
三高穩定 平安過好年
洪佳黛 個管師
過好年莫不希望國道三高不塞車,人生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穩定不煩惱,面對三高控制,可善用四法寶:血糖機、血壓計、用藥提醒及最愛家人的關心,一起平安健康、開心過好年!
▎控血糖
1. 血糖機驗血糖,安心吃:空腹血糖宜控制在80-130mg/dL;飯後2小時控制在160-180mg/dL。配對血糖(同一餐飯後減掉飯前血糖值的差距)控制在30-60mg/dL之間。 2. 出遊過夜口服藥、注射胰島素隨身帶:(1)口服藥:可以使用藥盒及手機設鬧鈴提醒用藥。(2)注射胰島素:胰島素針頭、胰島素、冰寶、保冷袋,請放在隨身包包,不要置放於車上。記得詢問醫師或衛教師若忘記施打該如何處理。 3. 三餐定時定量、身上備糖果:若出現頭暈、發抖、冒冷汗、眼睛模糊、飢餓感、無力、情緒不穩等,驗血糖數值「小於」70mg/dL,立刻補充15克糖,如:3~5顆糖果、外帶湯匙一平匙砂糖加水、小罐養樂多、義美寶吉果汁等。 4.飲食原則:高纖維蔬菜、水果,一天2份(一份約拳頭大小),少油脂、年節零食適量;含糖飲料改無糖茶、白開水、無糖氣泡水等。
▎控血壓
1. 量血壓「7、2、2」:連續7天,早晚各1次,左右手各量2次取平均值,並記錄。 2. 注意保暖、維持心情愉悅。 3. 飲食原則:採少鹽飲食。減少「隱形鈉」攝取,如:加工品(香腸、培根)、餅乾(洋芋片)、醬料(沙茶醬、芝麻醬)、高湯等。 4. 居家血壓目標值「小於」130/80mmHg。
▎控血脂
1. 高三酸甘油脂:甜食、酒類、高油湯品、含糖飲料、果汁、蜜餞、奶油、果醬等,都易使三酸甘油脂數值升高,建議改喝無糖茶、白開水、無糖花茶。 2. 高膽固醇:減少動物性脂肪、反式脂肪的攝取,如:炸物、麵包、肥肉、滷肉飯、內臟、豬皮、雞皮、豬油、雞油等。 3. 高纖維飲食:大量蔬菜,既可增加飽足感、增加腸道益生菌,也能幫助減少膽固醇,達到保護血管的功能。 另外,維持體重、戒菸、減少久坐、多運動,也是控制三高的好訣竅喔!
大腸癌會遺傳嗎?
大腸直腸外科 王煥昇醫師 當獲知家人罹患大腸癌時,可能讓人非常驚慌,因為平常他就像你一樣的身體健康。但有個訊息可能會讓你更害怕,因為他說:「你也應該去看醫師,因為醫師說大腸癌患者親屬,有較大的危險和機會得到大腸癌!」 到底大腸癌會不會遺傳呢?控制大腸黏膜細胞生長的基因發生突變的可能原因有三:(1)食物中的致癌物。(2)老化過程。(3)遺傳了發生突變的基因。所以在瞭解了大腸癌可能會遺傳的情況下,家人最好接受建議,好好檢查一下。 在台灣,大腸癌位居癌症死亡率排名第三位,但是,很多的腸癌患者在初期並沒有任何徵狀(如:流血或腹疼)。在徵狀發生後才接受治療,治癒率約只有一半;如果在早期,也就是還未產生徵狀時,便及早接受治療,治癒率則有80%以上。所以,知道大腸癌的危險因子是自我保護的第一步。
▎大腸癌的危險因子
1.年齡:年齡大較容易罹患大腸癌,特別是超過50歲以上。事實上,大腸癌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超過九成大腸癌患者,年齡都大於50歲。只有少數在不到20歲時就罹患大腸癌。
2.飲食:大腸癌的發生似乎和高熱量、高脂肪及低纖維飲食有關。
3.瘜肉:大腸的黏膜細胞,可能會生長成一種凸出腸道內壁表面的良性的腫瘤─「瘜肉」。這在50歲以上相當常見,某些種類的瘜肉會繼續演變出癌細胞,這類瘜肉等於大腸癌的前身。
4.家族病史:家人罹患大腸癌是重要的危險因子。約10%大腸癌病人,有親屬已罹患大腸癌。
5.個人病史:研究顯示,罹患乳房、卵巢或是子宮體癌症的婦女,未來發生大腸癌的機會增加。而大腸癌病人更要預防第二次罹患大腸癌。
6.身體活動量小:有適當運動者,發生腸癌的危險性較低。
7.飲酒和吸菸:吸菸、規律飲酒(特別是啤酒)會增加罹癌風險。
8.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腸炎:會增加大腸癌的發生率。
▎預防及檢查
如果沒有任何大腸癌危險因子,建議從40歲開始,每年接受直腸指診。50歲後,每5年檢查糞便潛血檢驗和乙狀結腸鏡一次。對於以下具有危險因子者,建議:
1.曾罹患大腸腺瘤性瘜肉,建議3年內複檢大腸鏡一次。
2.一等血親,如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有罹患腸癌者,建議40歲前應檢查大腸鏡一次。以後每5年檢查一次。如果一等親年輕時就罹患大腸癌,則建議比其診斷年齡提前5年就開始,每5年檢查一次。
3.如果家族親屬,有不同的世代罹患大腸癌且有年齡輕者,建議在20~30歲開始,每5年檢查一次大腸鏡;40歲開始,每2年檢查一次。
4.罹患家族性大腸瘜肉症的家族,最好從青少年時期(12~14歲)開始,每2年檢查可彎曲的乙狀結腸鏡。萬一發現有家族性大腸瘜肉症,則應與醫師討論,及早切除所有的結腸和直腸。
5.已罹患大腸癌者,術後1年內應接受大腸鏡檢查一次。以後至少每3年檢查一次。
6.發炎性腸疾(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腸炎)超過8年病史者,應考慮每年或每2年檢查大腸鏡一次。
7.曾經罹患乳房、卵巢或是子宮體癌症的女性,約有1/6機會罹患大腸癌。`應從40歲開始,每5年檢查大腸鏡一次。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多數的大腸癌是由大腸瘜肉轉變的,如果發現瘜肉,便及早將之摘除,等於預防了可能發生的大腸癌。再根據以上這些不同的情況,進一步決定未來定期複檢的頻率,就是預防大腸癌的最佳對策。
認識醫師
緩解疲勞 ─ 護眼明目小妙招
眼科 鄒瑩欣技術長
眼睛好脹啊,覺得又酸又澀,視力模糊無法看清楚,您是否常常有這樣的眼睛狀態?
眼睛疲勞、視覺品質、過度用眼及不良習慣有關,如:昏暗環境下看書或使用手機、長時間閱讀、從事電腦文字處理或使用平板、手機、縫紉…等。睫狀肌在近距離用眼時,會用力收縮去對焦,時間過長導致睫狀肌過於緊繃,它的彈性疲乏聚焦能力就會下降。若長時間睫狀肌沒有得到適當休息,相對地就會有脹痛、酸澀感。
如果平常工作太過專心,眨眼次數減少,眼睛也會有乾澀感,乾澀到一個程度,視覺品質會變差,看東西會變得模糊不清。若經常疲勞乾澀又未及時治療,除了會影響到工作,還可能導致慢性眼疾,如:過敏性或發炎性結膜炎…等,所以平時可透過簡單的日常保養,不僅可放鬆眼部肌肉、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疲勞,還可以延緩退化。
提醒您,若眼睛不適需經醫師先確認狀況,有高度近視或視網膜相關疾病,應先諮詢您的眼科醫師,沒有任何發炎或其他疾病,才可進行以下的保養動作!
▎保養舒緩小妙招
一、眼睛濕熱敷
➊每天早晚1〜2次,每次10〜15分鐘。
➋使用洗澡溫度的溫熱水(皮膚可接受溫度)。
➌乾淨毛巾浸濕後微擰乾,敷於雙眼。
➍
毛巾冷了可重新浸濕熱水,重覆濕敷動作。
二、正確用眼習慣
➊閱讀文書維持35〜40公分距離。
➋用眼30〜40分鐘應休息10〜15分鐘。
➌多眺望6公尺外遠方。
➍
環境光源保持充足。
三、眼睛閉眼運動
➊用力閉眼8秒、用力睜眼8秒,各做8次。盡量感受眼肌肉在發力,而不是臉部發力。
➋正常眨眼30秒〜1分鐘。
四、眼睛移動運動
➊眼睛緩慢移動,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各停6秒
➋各做6次
。
防治青光眼 ─ 攔截無聲無息的視覺小偷
眼科 高玲玉醫師
台南開業的林醫師,有次北上開車上高速公路,驚覺看不見路標上的部份地名,後經檢查發現患有正常眼壓性的青光眼,視神經已有相當程度萎縮,視野也明顯狹窄;但因視野中心部分尚未受損,平日的生活、看診、開車、看電視書報一如往常,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視覺已無聲無息地被偷走了。
青光眼不容易早期發現,等到有自覺視力降低時,多半已是重度視神經萎縮,視野也明顯狹窄,而視神經一旦受損,已損害的視神經,無法 再生,視覺功能也完全無法挽回。
▎青光眼診斷及高風險群
眼壓來自眼內前房房水的生成,房水的分泌與排出,必須維持一定的平衡,任何造成房水分泌過多或房水流通不順,都會造成眼壓升高。一般正常民眾眼壓在10~21毫米汞柱間,超過21毫米汞柱即可能是青光眼;但眼壓的高低不是診斷青光眼的唯一依據,部分視神經耐受性較差者,即使眼壓在21毫米汞柱以下,仍可能出現青光眼的視神經變化,亦即正常眼壓性青光眼。
診斷青光眼須結合多項檢查,包括眼壓是否升高、視神經凹陷有無擴大、有無視野缺損、視神經纖維厚度是否異常變薄,才能正確判斷是否罹患青光眼。健保署在2019年統計,台灣青光眼患者已超過30萬人,其中50歲以上佔了八成,是高齡者好發的眼疾病之一。常見的高風險族群,包括:年齡40歲以上、高度近視、長期使用類固醇、眼睛曾有外傷、虹彩炎、有偏頭痛手腳冰冷且血壓偏低、代謝症候群者,及有家族病史者。具危險因子者,建議每年定期的眼壓測定、視神經及視野檢查,視神經斷層掃描是早期發現的最佳方法。
▎治療方式
青光眼是無法根治、且持續緩慢惡化的慢性疾病,一旦確診,務必永不間斷的持續治療。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雷射治療和手術。醫師會根據病因不同而調整,同時需密切追蹤眼壓、視野和視神經檢查,以掌握病情。然而,也有少數患者因不耐長期點藥,或無法忍受點藥的不適感,且經長期治療,視覺並無恢復跡象,而中斷治療,導致最終完全失明。因此,建議在考慮停止治療前,和醫生討論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以確保視力的最佳維護。
認識醫師
護瞳需及早 ─ 兒童常見的眼疾
眼科 高玲玉醫師
兒童常見的眼疾,大多來自於先天性的異常。影響視覺功能較明顯的有先天性眼皮下垂、斜視、白內障、青光眼、先天性視神經或視網膜發育不全。其中部分異常,目前治療成效仍然有限,例如視神經、視網膜發育不全、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小眼症等疾病;但也有一部分疾病若及早發現,適當的治療後仍可恢復完美的視覺,如斜視、弱視、高度近視、遠視、散光或雙眼不等視。
而恢復與否的最大關鍵,在於是否在視覺發展仍具有可塑性的黃金時段,也就是6歲前發現問題並積極治療。因此,及早的眼睛健檢和早期治療至關重要,不僅有助避免問題的進一步加重,還為孩子提供了實現良好視力的機會。
▎如何發現異常?
出生不久的嬰兒明顯的眼球外觀異常,父母大都會選擇即刻就醫,如眼皮下垂,小眼症、眼球震顫、角度極大的斜視。但有些先天性疾病,即使觀察十分細心的父母,也常在出生二到三個月後才發現異狀,如雷伯氏視網膜病變,先天性視神經發育不全,先天性白內障,先天性青光眼等疾病,病童可能對光線的刺激沒有反應,對於接近面前父母的臉,未顯現歡愉的表情,或到了兩三個月大,沒有出現追視功能,前往醫院檢查是需要的。兩歲左右的小孩大多可以配合做一些簡單的測試,三歲以上多半可以完成系列的視覺評估。
▎兩大常見兒童眼疾:斜視及弱視
斜視是兒童常見的眼疾,約佔人口的4%,不但影響視力、空間視覺、外觀、也不利心理的健康發展。東方國家的兒童,外斜視多於內斜視,間歇性外斜視又佔了較大比例,即外斜視的出現不是經常性的,疲倦、想睡覺時、精神不濟或在陽光下才出現。斜視出現時,常會有複視或視覺短暫模糊的狀況。經常性的斜視則無論是內斜或外斜視常伴隨有立體感不佳或弱視。弱視是指無任何結構異常,但比起正常眼視力少看了兩行以上,就定義為弱視,在人口中佔有2%~4%的比例。弱視的成因多由於幼年發生的斜視、雙眼不等視、雙眼高度的遠視、近視或散光,少部分是由於眼皮下垂或白內障造成。
▎兒童眼疾治療 把握黃金治療期
目前弱視治療方式,主要根據造成弱視的成因予以治療;斜視則可以配鏡、手術及遮蓋方式治療;不等視則以配鏡、遮蓋治療為主。但弱視的治療仍有相當比例效果受限,治療成效不佳的原因,部分由於孩童抗拒遮蓋,家長排斥配鏡,部分是已過了6歲視覺的可塑性已下滑了。除了傳統的手術、配鏡、遮蓋治療之外,藥物或以虛擬實境電腦遊戲的方式用來治療成年人的弱視,雖有初步成效但仍需長期觀察。
視力的發展從出生後持續到10歲左右才停止,年齡小擁有較佳的視覺可塑性,越早治療,獲致的成功率越高。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耐心堅決的持續治療才是扭轉視覺的關鍵。
認識醫師
門診掛號
視線模糊又畏光 ─ 認識白內障
眼科 陳泓橋主任
台灣邁入高齡化,白內障是老年最常見的眼睛疾病,動手術的病患也逐年增多,眼科門診中,經常聽到病患提出詢問,年紀大了一定會有白內障嗎?一定要開刀嗎?手術風險高嗎?
水晶體位於眼球內,正常情況是透明的,可讓光線穿過並且聚焦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楚的影像,但當透明的水晶體逐漸混濁時,光線無法穿透,造成影像模糊,就稱為「白內障」
。
▎症狀及成因
症狀包括視力模糊、單眼複視、畏光、色調改變、近視度數增加或常需更換眼鏡等……。主要成因有:
(1)老年性白內障:
是最常見的形態,隨著年齡增長,水晶體逐漸變質而老化混濁;如有高度近視,白內障還會更早發生。
(2)先天性白內障:
出生時就有的白內障,因遺傳、代謝異常、染色體變異或胎內感染等導致。
(3)次發性或外傷性白內障:
因眼內疾病如虹彩炎、青光眼、糖尿病患血糖控制不佳等,造成水晶體快速混濁,或者因外傷而直接傷及水晶體,都會加速白內障產生。
(4)藥物性白內障:
長期不正確使用類固醇藥物,注意無論是眼藥水、眼藥膏、皮膚用藥或口服藥,都會引發白內障甚至青光眼。
▎治療與手術
初期輕度模糊者不須開刀,可點藥水緩解不適或延緩惡化,也可配戴有度數的眼鏡來改善視力。但當白內障逐漸成熟、視力障礙影響生活或工作時,最有效的根本治療仍是手術;白內障合併人工水晶體置換手術須在眼睛無發炎情況下進行,糖尿病患須控制好血糖,服用抗凝血劑患者也建議暫時停藥。 嚴重的白內障,可能需用傳統大傷口的手術方法,等「全熟了」才手術,白內障混濁膨脹,會導致眼壓升高,造成眼睛痛或次發性青光眼等併發症,也大大提升手術的困難度及風險。
為了避免上述情形,應定期檢查,必要時應考慮手術。 目前最常施行手術方法為「微切口超音波晶體乳化術」,通常可局部麻醉,點藥水後就可進行白內障手術;手術中需同步植入人工水晶體,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健保給付傳統人工水晶體,可取代已經混濁的水晶體,改善原有的近視或遠視,但術後仍有老花眼或散光,需配戴眼鏡矯正才能有清晰的視力。目前已有多種非球面功能性人工水晶體可選擇,可改善夜間視力提昇清晰度,有較佳的視覺品質,也可矯正散光、矯正老花等。病患若想使用多功能產品,必須自付差額。自付價差從三萬到十萬元都有。
▎如何預防
(1)平時外出宜配戴抗紫外線鏡片的眼鏡。
(2)控制好慢性病,尤其是糖尿病。
(3)飲食均衡。
適當攝取含抗氧化成分的深綠色及深黃色蔬果,補充葉黃素。葉黃素每日攝取量建議是6mg,根據美國國衛院ARED2五年大型研究,葉黃素以10:2的比例搭配玉米黃素,擁有最佳的保護效果。
(4)不揉眼睛。
運動或工作時眼睛要防護,避免碰撞或穿刺傷。
(5)從小注意視力保健
,避免高度近視,定期眼睛檢查。
白內障是正常老化的過程,也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日常生活中,舉凡是否開車、職業需求、對近距離視覺的要求等,都是選擇人工水晶體的重要考量,建議可依個人需求和醫師充分討論後決定。
認識醫師
好乾好癢 ─ 眼睛乾眼症
眼科 陳泓橋主任
上班族看電腦又吹冷氣、低頭族隨時滑手機、近視族愛美戴隱形眼鏡,長時間下來,就容易眼睛乾澀、疲勞。眼睛乾癢是現代人常見症狀,加上空氣中的污染物,尤其懸浮微粒中的PM2.5,對眼睛健康也造成很大的威脅,使得乾眼症合併結膜炎的發病率提高;建議民眾對護眼的知識多熟悉,才能遠離疾病的威脅。
▎淚液的組成及功用
在健康眼睛表面,淚液會形成一層平滑的清透淚膜,均勻分佈眼球表面,包括三層不同成分:油脂層、水液層、黏液層。
油脂層在最外側,主要防止淚水蒸發、潤滑眼瞼及眼球表面;中間水液層是淚水主要部分,占眼淚成分90%,提供角膜氧氣、殺菌及清除眼球表面的代謝物;最內側黏液層,幫助水液均勻散佈於眼睛表面。
▎乾眼二大成因及症狀
一、淚膜不足:
如乾燥症或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性疾病、局部眼用藥物成分、全身性之抗組織胺、利尿劑、某些精神疾病藥物等,還有因荷爾蒙減少的更年期女性,都會使水液層的量不足,造成乾眼症。
二、淚膜不穩定:
眼瞼緣炎、老化、瞼板腺功能異常等,都會改變油脂層的量與質,使水液層蒸發太快,造成乾眼症。維生素A不足、Stevens-Johnson氏症候群、眼部類天瘡,慢性結膜炎如:砂眼、化學灼傷、燒燙傷、放射線傷害等,也會使黏液層量不足,導致水液層無法附著眼球,也會有乾眼症狀。
其他如:眼瞼缺損、內或外翻、閉合不全、結膜粘連、眼翼、角膜表面瘢痕,眨眼次數減少如:顏面神經麻痺、甲狀腺機能亢進、長期配戴隱形眼鏡、單純性角膜疱疹及雷射術後,也會妨礙水液在眼球上的分佈,形成乾眼症。
乾眼症或慢性結膜炎症狀,包括:(1)有異物、灼熱、刺痛感、眼睛乾澀癢。(2)疲倦、眼皮緊繃沉重。(3)分泌物黏稠或增加。(4)對外界刺激很敏感、怕風、畏光。(5)暫時性視力模糊。
特別的是,乾眼症也有「流眼油」症狀,因眼淚的分泌可分為「基礎」與「反射」兩種,基礎的分泌是整天都有,可使眼睛保持溼潤;而「反射」的分泌則是眼睛受到刺激,或有異物跑進眼睛時,才會分泌。因此眼睛乾燥及發炎時,反而會刺激淚腺流太多淚。更嚴重者眼睛會紅、腫、充血,角膜上皮破皮而有絲狀物黏附,長期傷害則會造成角結膜病變,並影響視力。
▎診斷及治療
(眼科醫師可由臨床症狀和眼科檢查來診斷,包括淚液分泌測試、角膜結膜染色試驗、淚液層瓦解時間以及細隙燈檢查等。此外,免疫疾病相關之血液檢查或過敏原測試也有助於找出病因。
乾眼症治療主要在症狀減輕,避免角膜傷害,維持眼球光滑清晰的表面。一般乾眼症可點人工淚液(有藥水、藥膏、凝膠等型式;另有不含防腐劑,戴隱形眼鏡時可點之產品),熱敷、按摩也有幫助。較嚴重乾眼症可增加點用人工淚液次數,戴擋風眼鏡及增加室內溼度可減少淚液蒸發,另外也可用淚小管栓塞減少淚液排除,增加淚液量。
找出造成乾眼的原因,如眼瞼炎、維他命A缺乏、結膜炎、結膜疤痕、過敏、自體免疫疾病等疾病,加以積極治療。有任何眼睛不適請找眼科醫師治療,千萬不要自行購買成藥長期點用。
預防乾眼症TIPS
1. 正常生活型態,睡眠充足、不熬夜。
2. 均衡飲食多蔬果,少吃油炸食物。
3. 讓眼睛充分適當休息、避免過度使用3C產品,注意眨眼次數。
4. 注意眼瞼及睫毛之清潔,用熱毛巾熱敷可以減輕疲勞並增加淚液分泌。
5. 戴隱形眼鏡時間不要過長,有不舒服應立即取下。
認識醫師
年獸來襲!過年飲食愛注意
三高穩定 平安過好年
大腸癌會遺傳嗎?
緩解疲勞 ─ 護眼明目小妙招
防治青光眼 ─ 攔截無聲無息的視覺小偷
眼科 高玲玉醫師
護瞳需及早 ─ 兒童常見的眼疾
眼科 高玲玉醫師
視線模糊又畏光 ─ 認識白內障
好乾好癢 ─ 眼睛乾眼症
«
‹
8
9
10
11
12
›
»
衛教講座
特殊診療
© 2023 西園醫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使用。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
網路掛號
看診進度
查詢 / 取消